時間:2013-05-16 07:41:20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姜隅瓊
城中村,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總是與臟亂差、改造拆遷聯系在一起。事實上,從征地確權、土地流轉、拆遷安置到后期開發以及村民的城市化,城鄉一體化過程中涉及的城中村改造問題,遠比一般人想像得要復雜。理順其中的一些重要環節,無疑也是較大的挑戰。令人欣慰的是,記者在調研中注意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正以多種模式多點開花,有序推進。在此過程中,地方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以及積累的成功經驗,也值得肯定和鼓勵。
在廣州、深圳等地,由自然村莊演變為城中村的比重更大。就在北京大力推進50個掛賬重點村整治項目前不久,廣州土地上也發生著深刻巨變。2009年,石牌村、獵德村等城區內的著名城中村被推倒,城中村改造進入深水區。2000年起,廣州市早期的城中村改造均實行“一村一策”改造原則。以獵德村為代表的模式將村落全部推倒重來,引入開發商作為改造的中堅力量。但也因為高達數千億元的改造費用政府難以承擔,原住民要求更多補償的利益訴求不同,一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后來,逐漸形成以深圳漁民村為代表的村民自籌資金,設立村股份公司自行開發一級土地的模式。將改造整理后的土地資源賣給開發商。村集體收取發放分紅,每戶每月按人頭可得萬余元,同時承擔公共配套建設的模式。這樣,村民不但獲得了較多財富,也享受了良好的市政公共設施。
城中村原住民拆遷上樓之后成為市民的同時,村里曾經的租戶,在基層村集體管轄之外,只能再次分流到其他未改造的城中村。在這一點上,政府應盡到托底責任。據了解,杭州、蘇州、昆山等地建設了名為“鄰里中心”或“鄰里社區”的民工公寓,由政府補貼、企業或個人承租,以低廉的租金定向租給外來務工人員。政府同時引導社會來租房,根據評價給租戶打星級,引導出租者自覺把房屋搞好,更適合居住。保障房建設也在全國鋪開,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目標3600萬套,2013年計劃開工數量不低于500萬套。
如果說回遷房、公租房、基礎設施等的改造是立竿見影的,村民和外來務工者市民化進程中的城市文明改造則更微妙。對于如何加快社會文明進程,比如說上樓村民的生活習慣融入等方面。據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單菁菁介紹,日本的農民在農村時已經接受了與城市接軌的教育,一進入城市就能迅速融入。這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達52.57%,五年來轉移農村人口8463萬人。國際經驗顯示,城鎮化率從50%向80%發展的過程中,如不合理引導城市發展,經濟、配套建設等各方面沒有跟上,可能會形成像拉美等部分國家出現的貧民窟聚居現象,形成虛高的城市化。
單菁菁評價我國的城鎮化進程總體上是成功的。北京社科院社會學系副所長李偉東持類似觀點,在他看來,我國城市周期較短,還未形成以代際傳承為標志的貧民窟問題。“他們的參照體系是在家鄉的朋友和自己的過去,比過去有進步,跟朋友比不落后,心態很正常,有一個未來光明的預期很重要?!?#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