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5-07 12:50:38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魏后凱,成艾華
中國城鎮化發展的30年雖然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也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環境資源問題。據測算,城鎮化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增加能源消耗4940萬噸標準煤,增加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11億噸。未來10年,我國仍將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城鎮化道路?如何減少城鎮化帶來的環境資源問題?本版今日特邀請專家撰寫理論文章,希望讀者有所借鑒。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現代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伴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人口、非農產業和生產要素將逐步向城鎮地區集聚,從而獲取集聚經濟效益,有利于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環境污染集中治理。然而,長期以來,在中國城鎮化的進程中,由于采取了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擴張、低效率為特征的粗放型外延發展模式,城鎮化在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這種非綠色的粗放型城鎮化模式,其資源和環境代價是巨大的,必須盡快向資源節約、集約高效、環保低碳的綠色城鎮化轉型。
快速城鎮化帶來資源環境問題
■閱讀提示
城鎮空間快速擴張造成土地嚴重浪費;資源高消耗引發了巨大的環境壓力;城鎮發展面臨的生態壓力日漸加大;城鎮各種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進入了快速推進的軌道,其規模和速度都是世界少見的。從1978年到2012年,中國城鎮人口由1.72億增加到7.12億,人口城鎮化率由17.92%提高到52.57%,平均每年新增城鎮人口1586萬,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02個百分點,遠高于1981~2011年0.41個百分點的世界平均水平。大規模、高速度的城鎮化,在粗放型外延發展模式下,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資源環境壓力。這種環境壓力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城鎮空間快速擴張造成土地嚴重浪費。伴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鎮建成區和建設用地迅速擴張。1983~2010年,全國城市人口年均增長3.72%,而城市建成區面積和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分別增長了5.99%和6.32%,尤其是2001~2010年間,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從2.24萬平方公里迅速擴張到4.01萬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從2.21萬平方公里擴張到3.98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增長5.97%和6.04%,而同期城市人口年均增長僅為3.27%。這說明中國城市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不高,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到2011年,中國城鎮建成區面積已達到9.484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市4.360萬平方公里,縣城1.738萬平方公里,建制鎮3.386萬平方公里。城鎮空間和建設用地的快速擴張,導致耕地數量不斷減少,耕地總體質量趨于下降。2001~2008年,全國因建設占用減少耕地達2599萬畝,其中,2008年為287.4萬畝,占年內減少耕地總面積的68.9%。特別是,因城鎮建設占用的耕地大多屬于質量較好的耕地,導致耕地質量呈下降趨勢。在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近年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不斷吞食著大片農田,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糧食生產呈萎縮狀態,促使這些地區由糧食主產區轉變為糧食主銷區。
資源高消耗引發了巨大的環境壓力。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中國的資源和能源消費一直占世界較大比重。2010年,中國GDP僅占世界總量的9.5%,而水泥消費量占世界的56.2%,鋼鐵表觀消費量占44.9%,一次能源消費占20.3%,其中煤炭消費占48.2%。中國的資源和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城鎮地區。在全國終端能源消費中,2010年工交行業和城鎮生活能源消費占84.6%,其中城鎮人均生活能耗是農村人均水平的1.54倍,城鎮單位建筑面積耗能則是農村地區的4.52倍。僅28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能耗就占全國的55.48%,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國的58.84%。據國際能源署提供的數據,2005年中國41%的城鎮人口卻產生了75%的一次能源需求;到2015年中國城鎮能耗將占全國的79%,到2030年將進一步提高到83%。能源和資源的高消耗,最終會形成一系列環境問題,加大了環境綜合治理的難度。特別是近年來城鎮用水需求迅速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的城鎮處于嚴重缺水狀態。2010年,全國有42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座嚴重缺水,缺水總量達105億立方米。
城鎮發展面臨的生態壓力日漸加大。一是城鎮自然植被覆蓋較低,鋼筋水泥叢林面積不斷擴大。一些城市開發強度過高,生產空間比重過大,而人均綠地面積較少,生活和生態空間嚴重不足。目前,全國城市綠地占城市建設用地比重僅10%左右,建制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僅有2.0平方米;而城市工廠、道路廣場、公共設施用地面積不斷擴大,甚至形成鋼筋水泥叢林。二是城鎮濕地面積銳減,生物多樣性持續減少。特別是,由于人工過度干預,城鎮濕地往往被分割成面積狹小、生境破碎、孤島式的斑塊,濕地生境往往遭受破壞。三是城鎮地下水過度開采,地面加速沉降。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導致華北、西北、華東地區不少城鎮地下水位持續下降,部分地區已出現區域性地面沉降、裂縫等地質災害和海水入侵等生態環境問題。目前,全國發生地面沉降災害的城市已超過50個。尤其是華北平原區,地面沉降量超過200毫米的范圍達6.4萬平方公里,占整個華北地區的46%左右。
城鎮各種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一是城市空氣質量較差,PM2.5濃度普遍較高。按照2012年2月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全國有2/3的城市空氣質量不達標。2011年,全國3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含部分地、州、盟所在地和省轄市)中,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城市的比例仍高達11.0%;在監測的468個市(縣)中,出現酸雨的市(縣)227個,占48.5%。二是城鎮污水排放量持續增大,地表和地下水污染嚴重。全國城市污水排放量在1991~2011年間增長了37.4%,而縣城則在2001~2011年間增長了84.1%。目前全國城市近20%、縣城30%以及建制鎮絕大部分污水沒有經過有效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導致水資源污染嚴重,城市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2011年,在全國200個城市4727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較差—極差水質的監測點比例高達55.0%;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飲用水量中有9.4%不達標。太湖和滇池的富營養化、湘江重金屬污染等問題更是觸目驚心。三是“垃圾圍城”。據統計,目前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累積堆存量達70多億噸,占地80多萬畝,并且還以年平均4.8%的速度持續增長。全國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圍之中,1/4的城市已沒有合適場所堆放垃圾,“垃圾圍城”之勢已成,并將愈演愈烈。此外,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在迅速向農村蔓延,青山綠水的農家景象已不多見。
實施綠色城鎮化的戰略選擇
■閱讀提示
中國城鎮化必須盡快實現戰略轉型,積極探索資源節約、集約高效、環保低碳的綠色城鎮化之路。
未來20年,中國城鎮化仍將呈現出快速推進的格局。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8%左右,城鎮人口將達到9.5億人。顯然,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中國的資源與環境將難以支撐,快速城鎮化也將難以為繼。為破解快速城鎮化帶來的巨大環境壓力,中國的城鎮化必須盡快實現戰略轉型,積極探索資源節約、集約高效、環保低碳的綠色城鎮化之路。
全面樹立綠色繁榮的理念。所謂綠色繁榮,就是采取綠色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共同繁榮。這里,繁榮是目標,綠色是繁榮的特性。綠色繁榮就是通過綠色的發展方式實現全面繁榮的目標。它是一種充滿綠色的全面繁榮。實現綠色繁榮,不是單純追求GDP的增長,而是通過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深度融合,實現經濟繁榮、社會繁榮和生態繁榮的有機統一。為此,要把綠色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全過程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層次。從過程看,不僅要強化綠色規劃,建設綠色城鎮,而且要加強綠色管理。從領域看,要積極推行綠色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把綠色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層次。從主體看,要全方位推進綠色園區、綠色社區、綠色企業、綠色機關、綠色單位、綠色家庭的建設。從綠色繁榮的理念出發,必須堅持生態環保優先的原則,確立政府績效考核的綠色導向,明確生態和環境保護的政府責任,從根本上扭轉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績觀,破解以資源高消耗和環境破壞換取GDP增長的惡性循環。
建立城鎮綠色經濟體系。一是構建綠色現代產業體系。加強綠色制造技術、工藝的研發和應用,完善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和技術規范,研究制定綠色制造技術標準體系,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積極發展綠色先進制造業,加快用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鼓勵和支持發展綠色服務業,推動城鎮形成各具特色的綠色現代產業體系。二是完善產業進入與退出機制。按照行業、產業鏈環節、地塊和發展階段等的不同,在資源能源消耗、環保和技術標準等方面,建立差別化的產業進入與退出機制。現階段,城鎮產業發展不能來者不拒,而應實行“招商選資”、“選商選資”。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單位土地投資和產出強度標準,確定嚴格的單位產出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嚴把環保關、能耗關、排放關。三是健全綠色消費制度。積極推廣綠色生活和消費方式,建立有利于綠色消費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通過價格、補貼、減免稅、優惠貸款等措施,支持引導公眾的綠色消費、綠色出行和綠色居住行為,規范綠色市場秩序,為綠色消費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推進資源集約和循環利用。堅持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進一步完善節約資源的相關政策和體制機制,大力推廣城鎮節能、節材、節水、節地技術,推動城鎮集約緊湊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城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推進生活污水減量化和生活垃圾減量化,推進固體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大力推廣垃圾分類收集與清潔直運,減少污染物排放,破解“垃圾圍城”現象。高度重視綠色再制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深度挖掘和開發“城市礦山”,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加快城市再生資源產業發展。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環的4R原則,積極推進城鎮循環經濟發展,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和生態產業園區,努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構建城鎮循環經濟的生產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在典型城鎮和特色產業園區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建立以資源生產率、資源消耗降低率、資源回收率、資源循環利用率、廢棄物最終處置降低率等為基本框架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加強城鎮生態網絡建設。在城鎮建設過程中,要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放到突出位置,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把城鎮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程度降到最低,使城鎮發展與生態環境容量相協調。加強對城鎮水源地、濕地、生態隔離帶等的保護力度,明確劃定城鎮基本生態控制線和各類綠地的控制線。特別是在城鎮密集地區,要嚴格控制各城鎮沿交通走廊的無限拓展,保證城鎮間綠色空間和開敞空間的存在,切實保護各城鎮間必要的綠色隔離。以森林生態網絡、濕地生態網絡、農田生態網絡和建筑生態網絡建設為主體,以生態廊道為紐帶,構建自然、穩定、優美的生態景觀網絡,維護生物多樣性。推動城鎮綠化建設由平面綠化向立體綠化轉變,形成地面、墻面、屋頂三維一體的綠化體系。加快推進生態建筑建設,制定生態建筑標準和規范,探索建立生態建筑的示范和推廣機制。
強化城鎮環境的綜合治理。加大對城鎮環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構建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加快城鎮尤其是小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加強環境污染成本核算,推廣實施排污權許可制度,探索開展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初始權有償分配和排污權交易,完善城鎮污水和固體廢棄物處理費征管辦法。對現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氣污染、工業廢棄物、城市生活廢棄物、噪聲等收費制度進行整合,探索開征統一的環境保護稅,以改變治理污染的資金主要通過征收排污費籌集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