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重點還在農村,也就是實現對農村的投資和改造,將農村條件較好的地方建設成為城鎮,而不是對現有城市的進一步擴容,使城市更加擁擠不堪,而讓農民遠離家園到工作無著落的城市當漂流族。
《中國統計年鑒》顯示,中國儲蓄率從2000年的37.6%提高到2011年的51.8%,明顯高于發展水平相近的發展中國家,更高于發達國家。而消費(尤其是國內消費)卻一路下滑,其在GDP占比從2000年的62.3%下降到了2011年的49.1%。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7167億元,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8個百分點。(5月1日《人民日報》)
專家認為,我國擴內需的最大潛力在于發展城鎮化。據測算,將1名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居民,會使該居民消費擴大3.6倍;將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會使最終消費率提高1.6個百分點。
其實,撇開數據分析,從現實來看,推進城鎮化建設對于提升居民消費需求作用明顯。因為在農村,自足自給的農業經濟決定了農民的消費需求不高。同時,農民都非常節儉,吃住行等方面的東西大都重復使用。這樣,由于農民的消費水平很低,導致農民生活與城市居民生活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農民的生活質量明顯不高。
當農民變為市民后,城市經濟的專業化分工、集約化發展等特點,決定了居民的很多生活用品都需要購買,這樣居民的消費需求自然就釋放出來。當然,釋放居民消費的過程,也是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的過程。因此,通過城鎮化建設啟動內需,將農民變為城鎮居民,不僅有助于提升國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結構轉型,而且對改善農民生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重大。但是,如何通過農村城鎮化建設提升居民的消費水平呢?
首先,必須進行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以人為本,就是立足人的全面發展和基本權利的保護等方面。比如人的生存權的保障,就包括了養老保障、就業保障等;另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建立均等化的教育資源和醫療服務等分配制度;同時,尊重人民權利,促進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也是建設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的重要方面。具體來說,就是讓人民對國家產生認同感,自覺進行現代化建設。要調動積極性,就必須尊重人民,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讓人民看到希望。
其次,通過改革破除不合理的制度體制障礙。推進城鎮化,首先要破除由制度和機制層面導致的城鄉二元結構,比如戶籍、養老保險、醫療、教育制度等方面。只有破除不公平的制度,才能讓一個農民真正融入城市。
最后,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重點還在農村,也就是實現對農村的投資和改造,將農村條件較好的地方建設成為城鎮,而不是對現有城市的進一步擴容,使城市更加擁擠不堪,而讓農民遠離家園到工作無著落的城市當漂流族。這樣,就需要對城鎮化建設提前做出規劃,比如對農村人口居住集中的地方(大約千人左右)規劃為城鎮建設的重點,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另外,要鼓勵大資本進入農村,參與城鎮化建設。比如通過引進集團企業承包農村剩余土地進行開發,這樣農業發展就有了較充裕的資本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