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遭中國拒絕,數百噸垃圾去年12月被運往它們的老家——英國。但這則消息帶給中國人的興奮并沒有持續多久。英國環境部門在最近的一份文件中承認,該國每年有1200萬噸的分類垃圾“出口”到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國家。其中,每年運往中國的垃圾約為200萬噸。英國方面同時承認,許多垃圾在這些國家只是被埋掉了事。
這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許多發達國家都在肆無忌憚地出口垃圾。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數據,自2000年至2011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垃圾交易額從最初的7.4億美元飆升到115.4億美元。日本媒體此前的調查發現,該國每年向海外出口的垃圾高達1000萬噸,而主要出口對象也是中國。與此同時,一些電子和醫療垃圾還被許多發達國家以“扶貧捐贈”的名義轉移出去。
對于這些垃圾輸入國來說,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在遭非法掩埋后,那些電子和塑料垃圾往往經過上百年都無法降解;而如果被堆積,它們會隨著風吹雨淋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并繁生各種病菌。在索馬里,每當洪水來襲時,“洋垃圾”所含的有毒物質就會滲入地下水,這使得漁業資源遭破壞,成為催生海盜活動的原因之一。最終,這些有毒物質會在人體中“生根發芽”,許多人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價。
自然,沒有不掙錢的買賣。英國生活垃圾“產量”每年高達2700多萬噸,每年要花費26億英鎊用于收集和處理。很多垃圾處理公司都愿意將垃圾出口,一方面,英國地方政府會支付每噸35英鎊的費用;另一方面,它們也因此省下了大筆的垃圾處理費用。而且,這些公司在進口商那里還可以大賺一筆。對于那些輸入國來說,許多人也因此發家致富。
在這筆看起來讓多方獲益的買賣中,發達國家將垃圾處理問題輕而易舉地轉移了,但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環境污染成本遠遠超過了收益。以英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一貫標榜“環保至上”,但這一事實將它們的“綠色信譽”破壞無遺。如果看看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碳排放轉移”問題,此舉就不足為奇了。英國消費品大多在發展中國家生產,相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都算到了這些國家頭上,而它自己的排放則表現“不俗”。
20多年前,美國人勞倫斯·薩默斯從經濟理性出發,闡釋了發達國家將污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合理性”。他宣稱,在非洲人煙稀少的國家,空氣污染水平與洛杉磯和墨西哥城等嚴重污染的城市相比還很低,所以,把污染物排放到還處于“欠污染”的發展中國家,從經濟成本的角度考慮是“合適”的。今天,薩默斯仍然被很多人批評為“生態帝國主義”的“代言人”。至少,當英國政府對垃圾出口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時候,我們看到了“生態帝國主義”的影子。
然而,這已經不是那個發達國家能夠為所欲為的時代。今天,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上演驅逐“洋垃圾”的劇目。用英國《每日電訊報》的話來說,“隨著中國環保意識的蘇醒,‘洋垃圾’被輸入中國將越來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