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城鎮化建設進程明顯加快,但個別地方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致使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對此,市政協委員杜君麗提出建議,在城鎮化建設中,要同步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在發展中把對環境的傷害降至最低,實現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使子孫后代擁有安居樂業的生態環境。
杜君麗說,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要突破城鎮化中的人口、資源、環境瓶頸,需充分考量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一方面,要切實把環境保護放在城鎮化發展的首要位置上,要在開展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整治的同時,加強機動車尾氣治理,實施黃標車區域限行,嚴格車輛準入、努力提升車用油品品質,全面完成油氣回收治理。
杜君麗說,要強化廢氣污染整治,加快推進燃煤鍋爐治理,淘汰燃煤小鍋爐。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保新路,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還要積極培育和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提倡綠色出行、低碳生活。PM2.5的來源極其廣泛,不僅與工業污染、機動車排氣相關,還與餐飲油煙、家庭裝修、地面揚塵污染有關,這就需要引導公眾改變不良的生活行為方式,讓更多人關注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