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4-13 12:08:40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卓勇良
批評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是這幾年逐漸甚囂塵上的一個觀點。如果僅是不熟悉全盤數據的個別學者說說也就罷了,可是有關部門領導也出來批評,這就有點令人驚訝了。
土地城市化稍快于人口城市化是一個正常現象。因為在城鎮人均居住面積持續提高的狀況下,只要城鎮人均居住面積增速,加上城鎮人口增速,低于城鎮建設用地增速,即可大致視為正常。當然,人均居住面積增長過快或許會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城鎮建設用地使用也存在較多問題,但就中國現狀而言,城鎮居住面積增長適當快一點,總體而言并非壞事。
據有關部門某位領導說,2000年至2010年,城市建設用地面積擴大83.41%,城鎮人口僅增長45.12%。純從數據看,確實令人憂慮。然而按上文深入思考,就會覺得城市建設用地增長,與城市人口增長之間,這38.29個百分點的缺口,還是有相當合理性的。
近10余年來,城鎮居住狀況有了極大改善,城鎮建設水平有了極大提高。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2000年,全國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20.2平方米,2010年達到32.6平方米,擴大了61.2%。也就是說,哪怕城鎮人口不增長,僅是城鎮人均住宅面積及其配套用地增加的需要,全國城鎮建設用地面積也應有相當的增加。
這樣再加上這10年全國城鎮人口增加45.12%的因素,用一個簡單方法計算就可以得出結論,全國城鎮建設用地應增加106.35%。這就是說,這10年全國城市建設用地不是多增加了,而是比應增加數少增加了22.9個百分點。換言之,這幾年城鎮建設用地的集約水平是有一定提高的。
由此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認識當前全國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32.6平方米的合理性。根據日本統計年鑒,日本1983年人均住宅使用面積27.8平方米,按1.3系數換算成建筑面積為36.1平方米,稍高于中國,而當時日本發展水平與中國現在相差不大。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存在著空置房、豪宅、人均居住面積差距等因素,盡管問題較多,不過應該是9個手指頭和1個手指頭關系的問題。因此總體而言,以日本經驗分析,當前中國城鎮居住水平,大致與發展階段相適應。
還有一個問題是,必須看到,中國的城市是在建設水平很低狀況下起步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年輕人連談戀愛的空間都沒有,到了晚上,外灘堤防墻邊都是一對對戀人,被戲稱為上海一景。近兩個多月在溫州、衢州調研,目睹相當一部分城鎮居民的居住條件,仍與我們家二十多年前毫無二致,簡陋狹小,陰暗潮濕,甚至散發著異味。
其實這幾年增加的城市建設用地,占區域面積比重并不高。據省住建廳數據,2011年,浙江省城市建成區面積為2757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1237平方公里,僅占浙江國土面積1.2%,平原面積5.2%。就是這些用地,令城鄉面貌巨變,生活品質明顯提高。
對于有關部門來說,當前有一個緊迫任務,就是加快讓農民工在城里住下來,加快引入市場機制,加快形成城鄉聯動互補的建設用地增減機制,加快增強建設用地總量增長的內在制約機制。然而,長期來外出農民工不僅沒有將宅基地退居返耕,反而在農村占用更多的宅基地蓋更大的住宅,城鄉建設用地二元分割越演越烈。當前批評土地城市化過快雖然簡單痛快,但解決不了多少問題。
至于用行政手段建立“用地極限”,聽起來很美好,其實未必。這其實是計劃經濟思路的產物,更何況有自廢武功之嫌。市場經濟內在地就有“用地極限”機制,十多年前我在日本靜岡鬧市區里也看到過水稻田。當前中國人口增長正在放慢,城市化本身也有極限,只要尊重市場規律,尊重農民權利,加快增強要素配置的市場化改革,建設用地是不可能無限制地較快增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