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疫情來襲,盡管不少專家表示,在傳播方式、殺傷力等方面,此次疫情的威脅不如當年的“非典”,但隨著各地相繼出現病例,疫情儼然已是公共衛生事件,無論是醫療機構,還是普通民眾,都要做好相應準備。于此節點,政府應對的效果評價,民眾情緒狀況,都通過網絡得以呈現,參照10年前的“非典”,或可看出今天的得失。
有關“非典”的公共記憶,除了因疫情罹難的民眾,它所帶來的遺產,至今常被提及。這其中,尤以疫情信息公開方面教訓深刻。彼時政府應對缺乏經驗,難免手忙腳亂,信息公開方面的工作嚴重滯后,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民眾的緊張情緒。今年年初,溫家寶總理在其發表的文章中回顧“非典”,分析它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認為其帶來“治國理政理念的轉變和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政策的調整”。“后非典”時代的中國社會,對信息公開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體會,也因此帶來了相應的法律規范,政府信息公開或走向實踐,或成為輿論監督的重點。
這樣的規范在此次疫情應對中的一些細節中得到體現。上海市作為最早出現禽流感疫情的城市,此次信息公開反應較快,“@上海發布”及時公布病例,包括與病例的接觸者人數,均得以詳細通報。信息公開對疫情防控的作用極為明顯,信息封鎖帶來輿論反彈,加劇民間的灰色想象,而相對透明的信息則有利于民眾客觀看待疫情。加之權威消息和應對知識的及時供應,民眾接收到有關疫情的較為全面的信息,至此,民眾和政府一道構建起防控疫情的堅實堡壘。這種信任關系來之不易,可以預計,無論是普通民眾和作為疫情應對關鍵主體的政府機構,都將從中受益。
相對公共危機帶來的威脅,人們更害怕辟謠慣性所虛構的安全感。不過,在此期間,不少網友對信息公開的細節仍有指摘,其中就包括,衛生應急單位報告疫情的時間點選擇在患者死亡20天后。對此,醫療部門在回應時指出,匯報的節點選擇有醫療規范的考慮,并無違規動機。盡管置身事外的民眾難免存在不解,但這種不解顯然不再像過去那樣簡單地理解為封鎖消息,而主事單位從法律規范的角度為其行為辯白,也無形中增強了解釋的說服力。
信息公開既是“非典”的遺產,也是時代的召喚。和10年前不同的是,當前的中國社會媒介格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自媒體興起,權威消息的主體日趨多元。與此同時,“異質”聲音崛起,可以預計,在此次禽流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將有大量的不實傳言出現,它們或從風吹草動中獲取靈感,或是安全感稀缺情形下的本能反應,情境林林總總,各出有因,于此公共危機之際,若簡單將其視為謠言,既非客觀,也有失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