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遭遇持續數天的霧霾天氣,“北京咳”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稱引發咳嗽原因很多,在沒有證據之前不能稱“北京咳”,這個詞是對北京的“極度侮辱”。
“北京咳”,最近很火,在我看來,不為別的,只為這個詞匯背后,有著太多的情緒宣泄,也有著太多的民意表達。一旦引發情感共鳴,“XX咳”注定會成為新的“風景線”。
對一個調侃的詞匯、對一個充滿情緒表達的語言,的確不宜過分解讀,也不宜上綱上線地進行闡釋。動輒稱其是“嚴重侮辱北京”,顯然是不妥當的。一方面,這沒有考慮公眾的情感,說這個詞匯嚴重侮辱北京就是在批評使用者的不是;另一方面,這也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本來是一個調侃的詞匯,卻硬要從醫學角度去闡釋,如此強作解釋,自然會得出荒唐可笑的結論。
換言之,“北京咳”只是一種輿情反饋、情緒表達,背后所代表的,不是醫學理論,也不是其他學科理論的集納,不過是公眾對“環境污染”的一種控訴與不滿,所代表的,只有民意、只有輿情。自然,這種情緒的表達,如果硬要跟“侮辱”扯上關系,那也只是“環境保護的一種恥辱”,而與“侮辱北京”無關。須知,“倫敦霧”也曾是一個流行詞匯,但如今,倫敦已經摘掉“霧都”的帽子了,只因為對環境的改善。
同理,真要覺得“北京咳”是一個侮辱人的詞匯,那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是拉出來辯解一番,而是用實際行動去改善環境,改善環境在公眾心目中的印象,到那時候,輿情的反饋,便不會是如今這般模樣。就好比,如果慈善的公信力提高,“捐你妹”的表達也會消失一樣;如果北京環境治理的問題也得到很好的改善,那“北京咳”,也會“消失不見”。
所以,就“北京咳”事件而言,過多的評述,的確毫無價值;動輒上綱上線的爭議,也沒有積極意義;這個詞匯背后,只有對“治理好環境”的訴求。換言之,真正應對“北京咳”調侃的最好方式,必然是治理好北京的環境,讓霧霾消散,讓環境變好,唯有如此,“北京咳”才不再是公眾糾結的一個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