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完成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1》發表后,引發媒體關注。報告指出,一方面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有力推進,另一方面城鄉、區域教育間仍存在較大差距。筆者讀后有同感。農村教育問題,有的是歷史欠賬,也有的是社會快速變化衍生出的新問題,是復雜的多種社會因素所致。提升教育是實現“有質量的城鎮化”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需要集中資源、集中智慧完成。
經過工業優先、城市優先的“跨越式發展”,農村教育愈顯落后,一些貧困山區學校經費捉襟見肘,房舍、設備不敷維持,不足以吸引稱職的教師去任教,而代課的老教師、不能轉正的年輕教師待遇更低。“邊遠艱苦地區農村教師人均補貼”發放后,這種情況有所緩解,仍難與城市教師相比。農村教育光靠良心、責任感來支撐難以為繼,招募“特崗教師”亦非長久之計。近期許多地區教育政策比照中心城市、發達地區調整,視而不見地取消了適應農村小學教師培養的中等師范教育,也造成村小教師后繼無人。
當下的嚴重問題首推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工業化、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但毋庸諱言當下很多農村人口是盲目涌向城市。這直接導致農村教育的凋敝與數千萬的“留守兒童”。本來人就不多的教學點有減無增,才建好的希望小學,三五年便人去樓空。基礎教育生存基礎之一是生源穩定,農村教育的支點是農民安居樂業。
當下農村居民的另一個突出變化是對于子女教育的要求迅速提升,這本是好事。井噴式的農村幼教熱與渴望子女進入城市學校都體現了這一點。知情人曉得,近期頻發的幼兒園虐童事件、校車事故,多發生在農村“三無”幼兒園。報告指出,許多農村學齡前兒童入園率已達七八成,多數進入師資、場地、辦園水平甚至安全不合要求的民辦幼兒園,學小學課程,談不上健康、快樂成長。大批村小撤并后,造就了鄉鎮、縣城學生規模數千甚至過萬的中心小學乃至初中。大班額近百人,何談教學質量?人太多,寄宿條件不夠,只好走讀,又引發校車問題。
農村居民希望子女接受合格教育的訴求天經地義,應盡快滿足,但歷史形成的鴻溝不可能一日填平。多年來計劃生育在農村貫徹艱難,一個家庭帶幾個有戶口、沒戶口的孩子都去北上廣讀書不現實,巨型學校給小城鎮教育帶來的沖擊已難以招架。更有熟悉情況的人士分析,這一訴求某種程度上產生于對“知識改變命運”的急切渴望和應試教育潮流的裹挾。
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不能只看中心城市的高樓綠地,更要看農村的改善。中國夢的實現在于“三農”的整體提升。有專家指出,當下的農村教育依然是以應試為主。添置了新房、設備,但課堂教學還是傳統、陳舊模式。農村教育的根本改善需要投入、需要政策,更需要廣大農村居民養育、教育理念乃至習俗的轉變。這有賴于農村生產、生活模式的改變與文化更新,即農村社會整體進步。實現“有質量的城鎮化”要注意這一復雜系統工程的推進,二者之間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