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17日電(記者 曾亮)“就房地產行業過去幾年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來說,目前的調控是非常必要的,我支持調控政策,我個人認為,調控應該善始善終。”
“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要靠政策制度化,要建立一個長效機制,不能一放就亂,一收就死。”
“ 事實上,我們國家每隔幾年對房地產市場都進行調控,這是不應該的。”
“房地產行業應從政策上加以區別。純住宅地產是終端產品,直接到用戶。商業地產是一個創造價值的平臺,對就業、稅收等有重要貢獻,但在商業地產的發展上,缺乏相關政策支持。”
“現在城市綜合體的概念被混淆了,并不是功能很綜合就叫綜合體。綜合體在經營業態很綜合的前提下,它的功能也應該要很協調;整體能控制,能統一運營,在城市有引領地位,這才能被稱作綜合體,并不是一個項目有很多業態就叫綜合體,那是假綜合體。”
北京華貿中心人流如織,奢侈品大牌云集的新光天地,亦落于此。安靜的會議室里,沒有了外面的喧囂熱鬧,在北京國華置業董事長房超座椅的后面,掛著他親手完成的北京CBD地標——華貿中心的大幅彩照。
作為內地最早從事房地產市場化開發的房超, 即為這座CBD百萬平方米繁華大盤的幕后操盤手。相比于其他老資格地產大鱷,他露面很少,一直顯得有些低調神秘,
5年前,伴隨著華貿中心的落成,新光天地也擇吉開業,當時,沒有人能預料到它會成為北京的一個商業地標,而房超卻一如既往的堅持。如今,新光天地年銷售額已經達到65億元人民幣之巨。在房看來,“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靠專注,才能做好”。
在房地產行業,房超走的完全是迥異于一般地產開發的路徑,不像其他開發商那樣簡單地賣住宅,而是一起手就從高端商業地產切入,挑戰難度最大的城市綜合體,并最終打造出令業內感嘆的“華貿現象”。實際上,如今回首2002年,不難發現,當時即使是概念上的建筑綜合體,在業內外也顯得那樣的曲高和寡。
時隔5年,房超又帶著他的北戴河旅游度假項目橫空而來,與華貿中心當時的“摸石頭過河”相比,這一次,房超顯得信心滿滿。
5月11日上午9點半,在北京國華置業的3層會議室,抱著對房地產行業長遠健康發展的想法,一向低調的房超敞開了心扉,接受了人民網的專訪,他說:“房地產行業說話的人似乎很多,但卻缺乏主流聲音,這種狀況不正常。”
行業門檻低到被踩爛
由于臨時安排了一個工作匯報會議,房超比約定的采訪時間來晚了一些,按他的理解,做事要穩,要細。這與他對房地產企業的發展思路的理解,有著較為清晰的一致。在他看來,“凡是發展快的企業,或多或少都有問題”。
“快不是標準,發展特別快的公司,都不正常。” 房超說。他認為,以建筑產品3年的建設周期來折算,凡是開發過快的企業,肯定都有問題。不過,他坦承,“各家有各家的難處”。
“如果這個行業足夠重要,那么一定要設個門檻,在我們國家,只有房地產行業沒有門檻,現在的政策是:企業、個人都有權買地,不需要任何資質。”對于房地產行業的混亂,房超稱只有設立一個準入門檻才能讓行業正常發展。
“比方說汽車工業和航空工業,他們的準入門檻就很高,經營許可證很難拿得到。”
4月28日下午,在廣州市進行的一場土地拍賣中,天河區黃埔大道堅紅化工廠住宅用地經過數十輪競價后,最終以總價5.26億元和配建130套公租房拍出。在拍賣現場頻頻舉牌、投得這一地塊的受讓人名叫“李燕如”的自然人。這起拍賣,因其自然人購地和土地出讓高溢價而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
“房地產沒有任何門檻,看似很公平誰都可以干,但實際上很不合理。一個行業怎么可以沒有門檻?”房超評論道。
2009年以來,出于對房地產行業暴利的覬覦,國內很多家電、白酒、礦務企業紛紛涉足房地產業,海爾、茅臺、海信(微博)、格力、康佳等各行業內的大型企業都在其中。
“比如蘋果公司,它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它不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你看它攥著那么一大筆現金,卻沒有膨脹到什么都想做,安心的做iphone和ipad,如果蘋果去做別的了,那它就像一家中國公司一樣,極不成熟。” 對于近年來一大批其他企業紛紛涉足涌入房地產行業的現象,房超這樣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拆舊建新”模式要反思
當記者告訴房超,作為過去20年北京的時代標志之一國貿飯店,將于2016年被拆除,房吃了一驚,他以為,我們的舊城改造模式,是該好好反思了。
“國貿飯店也拆,那里密度已經那么大了,你說拆了合理嗎,合理嗎?把一個老的飯店拆掉,再把唯一的城市空間縫隙堵上一個大樓,你覺得這個地方的交通擁堵還能解決嗎?”房接連把這些問題拋給記者。
在房看來,老城區承載了都市人的集體記憶。無論在河邊、城墻邊,四合院里……。這些記憶現在都已經淪為了一幢幢新的高樓。房認為,寬敞舒適的新房,并不能給人的內心世界以滿足,人不光要有物質生活的追求,也要有精神層面的追求,不然,很容易在大都市里情感迷失。
“現在城市發展出現的問題是我們自身造成的,并不單單是哪個發展商的問題,發展商永遠都是逐利的。我覺得整個社會應該反思。”
“你看現在很多人抱著四合院前的一顆大樹不愿走,就是這個原因。”房說,老城區的市民并非只是想要更多的經濟補償,補償只是個發泄口,更多的不舍是一種綜合的情感因素。
“拆舊建新”的城市建設模式,不僅帶來都市人情感記憶的丟失,在房看來,帶來的還是房價的快速瘋漲以及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增多。“如果硬在北京二環里建新樓,售價絕對不會低于6萬,因為拆遷成本太高。但在通州建房,成本不到一萬,已經比較合理。”房超這樣分析。
房說,拆舊建新,致使城區由低密度建成高密度,這極易造成城市堵車,給資源帶來極大的浪費,汽車根本走不了,也動不了。他舉例說,比如現在去機場,要提前3個小時走,這當中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就在于路上是否堵車。
因此,在近幾年,房在盡可能多的場合呼吁,不要再重復拆老城建新城的路子。他覺得,建新城成本極低,社會矛盾極少。
“都是新區,房價的土地級差就明顯縮小,它就會馬上降下來;你給市民要有一個選擇,想去哪讓他們自己定。”
大量復制城市綜合體后果堪憂
1990年,美國著名管理學者普拉哈德和哈默爾提出了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按照他們給出的定義,核心競爭力是能使公司為客戶帶來特殊利益的一種獨有技能或技術。在房超看來,開發商整合資源的能力,便是其核心競爭力。
在介紹華貿中心的運營經驗時,房超用了“整體控制力”來描述這當中最出彩的部分。
“當年華貿中心吸收投資人和國外投資機構,盡管他們會持有股份,但是國華并未失去這個項目的整體控制力,管理權依舊緊緊地攥在我們手里。”就造就了華貿在引入大批外部資金后,依然能夠按照房的既定步驟開發管理。
不過,房超表示,這一經營模式,并未套用在其惠州華貿中心,用房的話來說,“我們有實力了”。
事實上,華貿中心開發后獲得的巨大成功,并未讓房超放松對企業擴張步伐的管控,目前,國華置業僅有北戴河國際度假中心、惠州華貿中心和上海東灘花園三個項目在同時運作。
在他看來,企業發展節奏并不是越快越好。同時,房超亦指出,城市發展現階段應更加注重發展質量,而不是一味追求速度。
“一個偉大的企業,絕不單是因其大,更重要的是令人尊重。”
“所謂的‘城市綜合體’都是拿來說事的,真正城市綜合體不僅業態綜合,功能協調,而且整體可控。”他強調說。
房超認為,對“城市綜合體熱”,政府應該有正確的引導。他指出,現在一些開發商,以這個概念進行大量的開發,用一張圖紙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復制,這種開發方式的建筑以后肯定是有問題的。
“建筑是歷史性的、社會性的,它是公共產品,建筑藝術是不能被復制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