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工慰問金被收續:官方責令負責人道歉。日前,媒體曝陜西寶雞高新區環衛工300元慰問金被收回。寶雞高新區回應稱,市領導前去慰問時,隨機向7名環衛工人發放了慰問金,但考慮到還有其他人未發,因此先收回了慰問金,隨后已按計劃給全區400環衛工人發放。此前慰問工作協調不周,環衛綠化主要負責人已受批評并道歉。(1月25日中國新聞網)
“領導慰問結束后環衛工300元慰問金被收回”事件很快就有了“續集”,再次見證了媒體和網絡的力量。然而,將此續集和首次曝光的新聞放在一起對比,卻發現關鍵細節存在矛盾。特別是對于“為何慰問金發了又收”的問題,此前環衛部門負責人的解釋是:所有環衛工人的慰問金之前都發放了,所以不能重復發放。而此次寶雞高新區的回應稱:市領導前去慰問時,隨機向7名環衛工人發放了慰問金,但考慮到還有其他人未發,因此先收回了慰問金。兩種說法截然相反,必有一方在“睜眼說瞎話”。
現如今,不少地方過節都形成了一個“基本套路”,比如每年都要發一個廉潔過節的通知或者“五不準”、“十不準”之類的禁令;都要穩定一下物價、整治一下市場秩序,保證節日期間的供應……而訪貧問苦、四處上演“慰問秀”,更是成了不少領導表現親民的保留節目。我就奇了怪了,很多事情為什么非要等到過節才一窩蜂地去做,平時卻鮮見動靜呢?既然是“慰問秀”,只需“看起來很美”就行了,至于過程當中有沒有弄虛作假、有沒有故意“擺拍”,就很少有人關心了。寶雞這些環衛工們不過是被當成了玩“慰問秀”的道具罷了,領導要表現親民,當然需要群眾配合。如果沒有猜錯,領導的隨從中必有筆桿子、攝影師甚至記者。隨后,領導慰問的“感人一幕”還可能會出現在各種總結、經驗材料中以及當地的新聞媒體上。沒想到事情竟然被“別有用心”者曝光,搞得“相關人員”很被動,事先又缺乏溝通和“應急預案”,以至于出現了各方解釋互相矛盾的搞笑局面。
假如各級領導能夠把工作做到實處、做到平時,就不至于非要等到過節才去風風火火地四處“表現”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領導好這一口兒,下邊自然就百弊叢生。因此,出了這樣的尷尬事,更應該反思的是領導自己,而不是將責任都推給下邊“辦事的”。領導作秀,憑什么責令下屬道歉?如此“嚴肅處理”,又怎能保證“慰問秀”一類的形式主義不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