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尹稚在微博上稱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涉嫌貪污受賄。尹稚還表示已寫好辭職報告。1月3日,尹稚發微博否認了之前的言論,稱“舉報”校長不過是酒后胡言并向校長致歉。(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07版)
網絡時代,任何身處其中的人,都可能成為卷起風暴的蝴蝶之翼。網絡通過民眾圍觀之力,或多或少改變著一些逼仄的社會現狀,沒有人否認,網絡所產生的有序推進力量。
然而,發生在2012開年的幾個小事件,或也讓人見識了網絡另一面:網絡固是社會輿情的一種鏡像,卻也可能因為未加理性思考的一句話、一個點擊,令通過網絡呈輻射性傳播的言論,最終成為前后不一、不負責任的“醉言”。就像如今身為名校副院長的尹稚,先在微博上稱校長涉嫌貪污受賄,并言之鑿鑿稱“已寫好辭職報告”,不過一天,卻又再發微博表示“舉報”不過是酒后胡言。這種對民眾圍觀的忽悠,就不能不說是網絡輿論遭遇的另一種不幸。
校長究竟有沒有涉嫌貪污受賄?副院長是否因受到某種壓力,最后不得不以“醉話”圓場?當然可以抓住這次所謂的微博“醉話”,進行深入調查。但在微博上一句豪言壯語的“反腐”,最后卻以輕描淡寫的“醉話”慘淡收場,不僅讓當事人的信譽飽受質疑,也從某種程度上稀釋著網絡的公共信任感。
須知,很多發酵于網絡的公共事件,本就建立在公共信任的基礎上。只有以信任與真相為基石,才能逐漸從民眾圍觀的現場發散開來,最終讓圍觀輿論成為改善現狀的助推器。倘若一個公眾人物,在公共輿論場發聲,不以理性溫和、實地求證的說理為前提,便很容易陷入一種自相矛盾的虛妄之中。這不僅傷害公共信任,也容易讓人對此類公共事件形成誤讀,甚至傷害到公共信任感。具體到這次微博舉報事件上來,前后矛盾的話語不僅讓圍觀者錯亂,也讓力挺的專業同行尷尬;而倘若這種反腐言論不是建立在實地求證的基礎上,在圍觀也容易產生網絡暴力的當下,對當事人又何嘗不是一種傷害?
對于當下的網絡爭論,有學者曾說過:“網絡說理是釋放一種不輕慢對方的善意,營造一個平和而有教養的言論空間。”同樣,通過網絡釋放公共信息,尤其是那些擁有話語權的公眾人物,就更需知道如何善用這樣的公共輿論空間,如何在網絡上平和理性地釋放公共信息并說理,而不是簡單地情緒釋放。否則,那將是公共信任難以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