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要想恢復公眾的信任,檢討其監測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才是正理。
牛奶致癌物超標,這對于蒙牛來說可能是一個致命性的錯誤。從其股價重挫到產品少人問津表明,問題產品盡管只是產于眉山的一個批次產品,但顯然社會公眾并未把這看成是一個孤立事件,而是看成蒙牛對社會公眾的一次嚴重失信。
面對這場危機,蒙牛的應對與善后尚難令社會公眾滿意。誠然問題奶在生產過程中被檢出而銷毀,和消費者購買的當天生產的產品不是一回事,但人們的疑問是,當天到底生產了多少,問題奶具體是哪一項?既查出問題奶是飼料惹的禍,那其他的飼料還有沒有類似的毛病?雖然蒙牛在第一時間道歉,但顯然蒙牛需要鄭重承諾和做出行動的還有更多。
事實上在社會公眾心里,是再給蒙牛一次機會,還是不再信任,從根本上來說乃是取決于蒙牛能否自證監測制度的清白。這就是,為什么是質檢總局而不是蒙牛查出了問題產品?蒙牛的監測制度有沒有失靈?
據稱,此次查出的問題產品,是質檢總局的人在生產過程中抽檢的。而蒙牛發言人稱,在生產結束之后產品出廠之前,蒙牛自己有質量控制部門會進行檢測,問題產品是逃不過的。如此各做各事、各說各話的背后,卻讓社會公眾一頭霧水,產生的兩個重大疑問需要雙方來回答。
對于蒙牛來說,即使質檢總局沒來查,自己也能夠在出廠前查出來。換句話說,這種生產過程中的問題,質檢總局是沒必要過問的,你只需查上市后的產品有沒有問題就可以了。對于質檢總局來說,自己的監測監管職能是否需要前移?換言之,對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抽檢有沒有必要?如果沒必要,質檢總局顯然是在“找碴”。如果有必要,顯然蒙牛的監測制度并沒有與這種必要性對接。
在食品安全問題屢出之后,社會公眾至少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這就是對食品要從源頭抓起,“從田頭到餐桌”全程監管。國家職能部門必須介入全過程,才能使企業對食品安全問題絕對重視,不敢有絲毫馬虎。在這個意義上講,質檢總局在生產過程中抽檢是正當和必要的。甚至將來還應當介入源頭抽檢,才能真正讓消費者放下心來。
顯然,問題出在蒙牛的監測制度反應遲鈍。即使它并未失靈,能夠在上市前把問題奶檢出,也無法彌補其生產過程中的監測缺失。在食品生產中,僅靠最后一道關口是遠遠不夠的。企業只有因應公眾的需要,在生產的開始、過程中、產出成品后都設立檢測關卡,才會最大限度地減少問題產品逃脫的可能。
是以,蒙牛要想恢復公眾的信任,檢討其監測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