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重陽節,人口老齡化尤其是農村老齡化的話題再度引起廣泛討論。
近三十年來,隨著免征農業稅以及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等重大措施出臺,中國農村居民包括老年人生活總體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形勢依然嚴峻。
在近日由中國老年學學會等部門主辦的“全國農村老齡問題高峰論壇”上,多名專家發表了對農村養老問題的看法。
【老齡辦】農村“未富先老”矛盾更為突出
近年來,隨著大量青壯勞動力從農村流入城市,在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時卻提高了農村實際老齡化程度。目前,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高于城市,形成了老齡化城鄉倒置的嚴峻格局。
“我國農村人口年齡結構已提前進入重度人口老齡化的平臺期。”全國老齡辦政策研究部主任黨俊武分析,在農村,“未富先老”的矛盾更為突出。和城鎮相比,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農村居民的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保障水平比較低。
業內人士認為,在農村,存在一些突出的老齡問題,如農村老年人仍相對貧困,看病難和醫藥費貴的問題依然存在,農村老年社會服務短缺等。
【專家】保持積極心態應對老齡化趨勢
中國老年學學會常務副會長趙寶華認為,“推動發展”和“促進公平”是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的根本指導思想。國家應制定特殊政策,重點解決農村老年群體中的失地農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等特殊人群的養老保障難題。
同時,多位專家表示,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我們應增強信心,目前正是難得的歷史機遇期和關鍵時間點。
中國老年學學會會長李本公分析說,目前,農村的養老問題已經突破了“家庭承包為主加村集體扶助”模式,逐步納入國家社會事業范疇并初具農村社會福利體系雛形。
“總體上來說,財政用于社會福利的總支出仍處于較低水平,而且大部分用于城市居民,未來應該把重點放在農村。”李本公進一步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長壽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最具綜合意義的成果。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我們應保持積極心態。他建議,國家應加強統籌考慮和頂層設計,并加大投入,按照城鄉統籌的原則來推進老年保障事業發展。
專家們認為,老齡工作重點放在農村,要體現在發展規劃、制度設計、政策制定、經費投入、項目實施等多個工作環節上。
應對·多地探索
樣本:河北互助幸福院 模式:集中居住服務
獨居老人就地抱團養老
“我們愿意住在這兒,在這兒比家里強,有說、有笑、又熱鬧,少給孩子添麻煩,在這兒俺心里舒坦。”河北省曲周縣安寨鎮東屯村互助幸福院里的劉春芳老人日前見到河北省老齡辦副主任姜文匯時說。
東屯村互助幸福院里集中居住的,都是村里獨居的、子女無法照顧的老人。在這里,老人們可以“抱團養老,就地享福,農民養老不出村”。由村委會利用集體閑置房屋改建成互助幸福院,并承擔水、電、暖等日常開支;縣財政對互助幸福院的生活配套設施和添置日用品給予補貼。老人住進互助幸福院只需自帶鍋碗瓢盆、柴米油鹽。
樣本:安徽合肥曙光社區 模式:居家上門服務
足不出戶也有專人照料
安徽合肥市農村的養老模式則重點為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門服務”。
孫立英是合肥曙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我們工作人員都會來到社區老人家中走訪或服務,讓他們足不出戶有人照料。”孫立英說,前幾天,中心工作人員還組織社區部分身體健康的老人唱黃梅戲,參加健康知識競賽。
曙光社區是合肥市首批“村改居”社區之一,居民多數為失地農民,常住居民中老人比例較高,社區老齡化問題突出。去年以來,該社區實施居家養老新模式,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配備4名專職工作人員,通過上門走訪、入戶服務等方式照顧該社區的老人。
樣本:浙江老年人互助會 模式:老人互助服務
“一天一見面”愛心敲門
近兩年來,浙江省余姚市鹿亭鄉政府牽頭建立了鄉、行政村、自然村、村小組四級聯動的老年人互助會工作網絡,老年人自愿加入成為會員。互助會內設助醫、助行等多個志愿服務小組。每個互助會根據“性格相近、愛好相似、住址相鄰”的原則分片設立2至3個互助小組。
互助會成員每天對本組高齡、孤寡、空巢老人開展“一天一見面”的愛心敲門活動,及時掌握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鄰里低齡健康老人為高齡老人提供打掃衛生、洗衣做飯、陪同看病、代購配藥等力所能及的照顧服務。
浙江省寧波市老齡委副主任左建一認為,對于偏遠山區和公共財力拮據的地區,鹿亭鄉這種讓老年人通過相互幫助解決養老服務問題的模式,既經濟易行,又切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