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政府扶貧為農戶家建廁所,海南省三亞市鳳凰鎮梅村每戶至少有兩間廁所。然而三年前村里安裝的自來水管至今還沒通上水。村民認為政府應該優先解決些實際問題。據了解,三亞市計劃投資近億元改建全市13409座農村廁所,每座廁所造價7100元。(8月17日《新京報》)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與民生休戚相關,也都是可以扶貧的項目。從這個角度上看,當地政府出資給農戶建廁所,沒有什么不妥。問題是,農戶不缺廁所,缺的是自來水。試想,農民連飲水都成問題,要那么多廁所有何用?再者,寧可讓自來水管成擺設,卻花錢去給農戶修多余的廁所,這不是在瞎折騰嗎?
水是生命之源,給村里通水,讓村民飲上自來水,是最大的民生,政府的扶貧項目,也應該關注這個民生問題,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這么淺顯的道理,想必當地政府不會不明白。那么,既然他們明白這個道理,為何會避重就輕,不給農戶通水,卻去給農戶修建閑置的廁所呢?究其原因,緣于當地政府的政績觀患上了“膨脹癥”,以至于心中只有廁所了。
可見,當地政府這樣瞎折騰,也是有“道理”的。其一,給農戶安裝自來水管,已經是3年前的“政績”了,如果現在再投資配套設施,給農戶通自來水,就是在為過去的工作不到位“補火”,沒有政績可言;即便是有政績,也是在重復過去的政績。因此,哪怕是讓自來水管繼續當擺設,讓村民繼續為飲水困難發愁,也不會再去“扶貧”。其二,給農戶統一修建新廁所,又一項新政績誕生了,而且都整齊劃一、神氣活現地擺在那里,上級領導看得見摸得著。至于這漂亮的廁所是不是多余的,村民用不用得上,那就與政績無關了。
政績“膨脹”催生“形象”廁所。從海南這個“改廁扶貧工程”中可以看出,如果地方政府不把自己的政績觀建立在改善民生的基礎上,就會大量浪費有限的公共資源,恣意糟蹋納稅人的錢;就會讓民生工程成擺設,讓百姓的利益長期處在“焦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