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州日報》報道,7月16日下午,廣州市委書記張廣寧和市長萬慶良與2000多名市民一起成功橫渡珠江。這是市委書記張廣寧連續6年帶頭游珠江,也是剛學了兩個多星期游泳、兌現去年承諾的萬慶良市長,第一次參加橫渡珠江活動。
有意思的是,最終張廣寧第一個游抵終點,萬慶良隨后第二個游到終點。更有意思的是,橫渡珠江活動剛剛結束,17日,大量水浮蓮就覆蓋了廣州市區的珠江江面。“一夜之間景象大變,讓公眾對珠江水質究竟如何產生了疑問”。
如果說連續6年橫渡珠江的張廣寧書記,不用綁浮球“游得都比身旁的一眾年輕人還利索”,具備一定的可信度,那么萬慶良市長“摘銀”就很令人費解了。就如萬慶良市長本人也坦言:“實事求是地說,我的游泳技術還不能完全達到橫渡珠江的標準,是借助一點浮標的力量游過來的。”一個剛學游泳兩星期的新手超過了2000多名市民,讓人不能不懷疑這塊“銀牌”的背后,有著值得琢磨的東西。
這樣的場面似曾相識。譬如2009年,某地搞全民健身活動日,各級領導與3000多名各界群眾一起進行了健身跑。結果,還是按照官階高低依次獲得名次。領導們的體力或者游泳技術與職務高低成正比,是巧合還是“規則意識”使然?相信很多人會做出基于后者的判斷。
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自然知道領導不是超人、不是“飛魚”,他們老是“跑第一”、“游第一”是不可能的。現代政治其實并不完全反對官員“作秀”,相反有些時候恰恰是官員的“作秀”,能給民眾傳遞信心。比如,當年禽流感,需要相關部門的官員出來帶頭吃雞,而前些年珠江水質不好,就需要當地官員帶頭橫渡珠江。
2006年,廣東省長黃華華和時任廣州市長的張廣寧帶頭暢游珠江,此后廣州市官員年年帶頭暢游珠江,成了一個已延續6年的“傳統項目”,說明當地官員對珠江“治污”有信心,市領導能夠和市民感同身受,這樣的行為無可厚非。
不過,盡管還是同樣的領導、同樣的橫渡珠江,但是,“領導第一個下水”和“領導第一個登臺”的作用恰恰相反。前者贏得了公眾的信任,而后者卻讓這種信任變得不太真實。
民眾可以被誠意感召,而跟著領導橫渡,卻不愿意成為“作秀”的棋子。其實,要體現珠江治污卓有成效,沒有必要非讓“領導游第一”不可。
當然,現在談珠江治污成效如何,也在大可懷疑之列。新華社報道,昨日,橫渡處的浮臺已被綠色的水浮蓮圍了個嚴嚴實實,沿著江面,大片的綠色看不到盡頭,江水呈現出泥土的顏色,水質混濁,但沒有聞到明顯的臭味。在領導橫渡前后,敢問是什么樣的力量讓一條江一夜之間景象大變?至少,市領導橫渡珠江,并不表明珠江水質就可以高枕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