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快速城市化地區提供水害解決方案
時間:2011-07-14 09:12:39
來源:新華網
“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水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在加大。這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有些損失甚至是無法修復的。”
快速城市化帶來的災害風險
“現在南方水患頻繁,暴雨成災,動不動在城市產生泡水、積澇,包括出現淹沒地下車庫等建筑和設施的險情。其實不只在廣州,在全國很多快速城市化地區,都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問題。”
日前,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常務副校長史培軍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作上述表示。
由史培軍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快速城市化地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價及減災范式研究”的目標之一,正是為應對和解決這樣的城市水害問題提供思路。
該項目于2005年立項,經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為期4年的執行期,在今年1月的驗收評審會中,獲得優秀評級。
該項目作為基金委“區域可持續發展”科學計劃中的一項課題,意在揭示快速城市化后,在自然降水量可能并沒有增加的情況下,以水害為主的自然災情到底為什么會相對加重,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解決和應對的問題。
史培軍表示,快速城市化地區有兩個基本特征:其一,土地利用由原來的農業用地,或自然土地,逐漸轉變為城鎮建筑、道路等不透水面的土地利用方式,導致區域的透水層大幅減少。
其二,區域的自然結構被改變,像深圳等很多城市,原本有水系通過,在城市建設后,改變了流域的水系,但流域還存在,卻沒有匯水的地方。在城市排水能力不高的情況下,降水后不入滲而形成的徑流量增多,相應的城市水災就會增加。
對此,項目組主要選擇了兩個點進行研究,即深圳市,以及洞庭湖區和湘江流域。
之所以選擇深圳市,史培軍解釋說,深圳市在30年間就建設成為一座現代化大城市,是全國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方,而國際上通常需要300年才能建立一個現代化大城市,在這個情況下,研究這樣的地區,意義就非常重大。
當然,項目組不只是研究城市災害問題,他們還選擇了洞庭湖區和湘江流域,也關注快速城市化地區的農業災害問題。
三項最重要成果
史培軍表示,通過這一項目研究,他們主要取得了三項最重要的成果。
其一,由于城市化改變了一些地形,在暴雨和洪水的驅動下誘發了不穩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構成災害鏈。通過在典型區的研究,他們揭示了暴雨—洪水災害鏈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和形成機理;揭示了快速城市化導致的一系列災害相對增加的機理、強度增加的機制;對這種快速城市化區域多災種災害損失和災害鏈風險進行了評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評價方法和模型體系。
“這是國內外都沒有人做的,這是我們最大的創新。”史培軍說。
研究人員發現,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水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在加大;確實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有的損失甚至無法修復。
史培軍表示,這套針對多災種和災害鏈的綜合災害風險評價方法,很適合在制定現代城鎮化過程中的防災減災規劃時使用,為快速城市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在此項目支持下,史培軍在快速城市化地區開展多災種和災害鏈評價取得的進展引起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為此,史培軍也在多個國際大會上,就此課題的成果作過報告。并且,這一課題推動了一項國際科學計劃的誕生。這是中國參加全球變化研究的20多年以來,由我國科學家提出并得到國際認可的唯一一項全球性的科學計劃。
該國際科學計劃始于2009年5月,目的是研究在全球變化背景下,如何防范這些災害風險。該科學計劃由中國牽頭引領,將持續10年,史培軍與德國波茨坦氣候變化影響研究所(PIK)專家Carlo Jaeger教授一起被聘為這項科學計劃的共同主席。
第三,很重要的價值還在于,在此項目成果的支持下,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自然災害風險轉移制度的建立。
農業自然災害的保險方案,目前在湖南已經試點3年,湖南80%的農業地區,已經投保了農業自然災害保險。
他們在項目中對綜合自然災害風險防范提出四種措施,即:提高安全設防水平;加強救災救濟工作;完善應急管理工作;建立風險轉移(保險)機制,并把備災、應急、恢復與重建整合形成完整的區域災害風險防范體系。
史培軍舉例說:“發生于2005年的美國卡特里娜颶風,當時保險公司賠付了這場災害損失的45%左右,這就是風險轉移(保險)機制所起的作用。”
農業保險,現在已經在全國600多個糧食生產基地縣進行推廣。
“我們認為,小災主要依托社區,中災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大災主要依靠國家,巨災則要靠全球力量來應對。”史培軍表示。
所有快速城市化地區都可以利用該成果
史培軍表示,該項目在科學上取得重要進展,在應用上也取得重大突破。
除倡導農業自然災害保險制度的設立和具體推廣,在項目執行期間,他們也參加了這一區域發生的大災和巨災的應對。
這個“大災”就是2008年初發生的特大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而湖南郴州等重災區都屬于湘江流域,正是他們的研究范圍。項目組很快成為國家應對這場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智囊,他們在湘江流域取得的一套完整的數據和圖件,為應對此次災害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同時,此項目的經驗,也指導了國家對汶川地震的應急響應。
另外,項目成果為深圳市制定生態城市科學規劃提供了翔實的數據和圖件。當時深圳環境資源核算與生態城市布局的相當一部分工作就是邀請他們來承擔的。
史培軍表示,在今天大家都埋怨城市一遭雨澇就遭災的情況下,城市總體規劃必須要以災害風險評價為基礎,而不僅僅只是基于環保的評價。
這樣,在城市發展中,面對區域災害評價地圖,就能把居民點布置在相對安全的地方,或加強城市安全設防的水平。
“現在我們發現,越是大都市,它排洪能力越不夠,越容易泡湯。”史培軍表示,“這都說明城市防洪設防水平達不到要求。防洪與排澇對城市同等重要。”
史培軍表示,該項目從基礎科學上建立了完整區域災害系統理論和綜合災害風險評價模型,對所有城市化地區災害風險的評價,都可以利用該項目成果,只是需要獲取評價區域的相關數據。
“我們在項目區所做的一些災害風險地圖的分辨率是1米,很清楚,對地圖上每個格子的風險都計算到了,使用起來很方便。”史培軍說。(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