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北京三名女生以676分的相同成績(不含加分),并列文科第一名。前天,來自香港大學消息,三名女生放棄北大,全部選擇去港大就讀,并且全部獲得每年16萬港幣全額獎學金。
對此消息,昨天網民議論甚為熱鬧。有說她們沖著高額獎學金去的,也有說她們是為了移民去的。當然,更多的聲音是對中國教育體制的詬病。其實,這些話題是扯遠了。
根據高考成績,選擇北大或港大,是考生及其家庭的私事,至于他們怎么想的,干卿何事?如果他們看中的就是高額獎學金或將來移民方便這一點,難道就有錯么?
有網友說,三名女生選擇港大,讓北大情何以堪?言下之意她們選擇港大是因為北大不好,這觀點未免太狹隘了一點。據說選擇到港大讀書的內地考生并不在少數,為何他們不被聚焦?因為他們不是“狀元”。盡管他們的水平未必比狀元差,未來發展未必比狀元不好。
過度關注三名女生的選擇,就未免有“炒狀元”之嫌。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門不要對高考考生成績進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狀元”。然而,禁令聲總是難抵炒作風。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咱就不說了。
讓考生有更多的自由選擇,有利于個性化人才的培養。港大選中北京三名女學生,并不一定取決于她們的高分。前幾年,曾有11名內地各省市高分考生在申請入讀港大時被拒絕,其拒收“狀元”的理由是:港大對申請人的成績跟面試表現同等重視,以免出現“高分低能”學生,校方主要考慮學生的英語能力、潛質、能否適應本港生活,以及對香港是否有貢獻等,港大不會收錄“書呆子”。北京三名女生被港大錄取,這也許是內地高校素質教育的成功樣本?從這個角度想,該感到高興才是。
不同的學校,會有不同的優勢所在;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目標選擇。所以,我們不必為某個狀元的選擇或放棄驚呼??忌倪x擇,就好比我們挑選鞋子,合腳最重要。
有更多的國際視野,各種觀念、文化在這里交匯,可以讓你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同一個問題。而這來源于其生源的國際化和師資的國際化以及特有的國際交流計劃。這是港大的一種優勢,而這種優勢山東考生頗不買賬,致使港大連續多年在山東省招生吃了敗仗。山東“狀元”都傾向選擇北大和清華,在他們看來,香港是一個發達的商業化城市,優點是商品物質豐富,缺點是文化氛圍淡泊。搞學術、做學問的大環境遠不如北京等內地城市。相應地,香港高校也是長于實用教育,短于基礎研究。山東考生放棄港大和北京考生放棄北大,都不值得大驚小怪。
從網友熱議看,國人還有一點擔心,就是人才的外流,其實這一點也是多余的。我們可以套用溫州的“地瓜經濟”理論,溫州人遍布世界,但他們的根始終在溫州,就好比地瓜,藤蔓四處鋪展,只是為了博采更多的陽光和雨露反哺根。年輕人志存高遠,我們應該創造條件,讓他們到香港去,到世界各地去,經受風雨,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