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北京地鐵發布消息稱,從2018年起拆除車站內硬質導流圍欄。今年6月份,再一次對車站內圍欄進行評估,減少非必要性圍欄,截至目前一共拆除累計12280米。7月14日,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教授、代理院長、城市化委員會委員李迪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眼里要有人,決策者和管理者必須是以人為本的,必須是圍繞人這個主體的。”
李迪華回憶曾在北京西客站下車后的經歷,要去的地鐵安檢口明明就在對面不遠處,但偏偏要拉著行李繞一大圈走好久才可以到。他認為,護欄隔離只是特殊時段管理乘客的一種措施,但在非高峰時段,卻會給乘客帶來障礙。
此外,李迪華說,北京一些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上都被加了護欄,以防止占道停車,“這樣一來,道路利用率和公眾出行的便利都收到損害,“違法停車應該有法律法規的制約和執法者來管理,不應該犧牲其他公共資源。”他說,北京目前地鐵拆除導流圍欄,包括從去年開始的時政道路拆除隔離圍欄,都是一種進步和轉變,值得肯定和其他公共領域管理的效仿。
李迪華認為,在拆護欄的同時要提升管理,客流集中的地鐵站需要導流時,可以增加管理人員,或用粘貼引導指示的、地面鋪裝指示線等方式來引導乘客的方向。 在他看來,設置物理隔離是最簡單的管理方式,可以簡單厘清責任邊界,省人力、省精力,但卻不利于公共秩序參與者行為規范的形成。
“圍欄的拆除,提醒公眾要習慣于按照公共秩序來定義邊界,并遵守這個邊界,而不是單純依靠物理隔離物來被規范。” 李迪華說。
(信息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