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2月17日北大開啟網絡教學模式。這種方式與以往的現場教學有何區別?北京大學校報記者對北大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城市化委員會委員李迪華進行了專訪。
“因為這次疫情,國內從幼兒園到大學全面采用遠程線上教學的方式授課。這個不得已才采取的行動,將可能會意外地對中國的在線教育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這次本身就是一次全面的推廣”。在談及對在線教學的認識時,李迪華如是說。本學期李迪華主要承擔了城市與環境學院本科生《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課程,以及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研究生課程《景觀設計理論方法與實踐》與《景觀自然系統與評價》三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對于在線教學他有很深的體會。
靈活的線上教學
為適應在線教學的方式,李迪華對課程內容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這門課以往的50%基礎知識由課堂講授,另外50%為教學實習和學生獨立研究。受疫情的影響,教學實習部分現階段很難展開。作為彌補,在備課的時候根據學生需要補充了一些實際案例。第一次課上我就提醒學生努力關注現在身邊的環境,很難得有機會帶著問題在一個自己生活過很多年的地方待這么久。”理論要聯系現實,一直是李迪華課上強調的重點。為此,他號召學生們提供身邊的環境照片,在課堂上和大家一起討論。同學們的參與非常踴躍。“當然,在疫情結束后,我還是希望能夠給學生補上教學實習的內容”,李迪華補充道。
為了適應現狀,李迪華將對本次疫情的反思與學生獨立研究結合起來:“針對此次疫情,在課堂中增加了部分內容,即鼓勵學生在獨立研究選題中探討此次爆發式的流行性疾病對于未來城鄉規劃的影響,以及如何去改善我們的城市環境,進而探索中國城市和公共空間、人們生活方式、身邊的建設問題與解決方案。”
優勢與挑戰共存
“這兩周在線授課的方式,帶給我的體驗還蠻深的。” 在問及對于在線授課有何體會時,李迪華說。“首先,在線授課對老師的要求比現場授課要更高一些。比如,就語言而言,在線授課除了必須具備現場授課應有的準確表達之外,還要求使用更加清晰和簡潔的語言。面對面授課時學生沒有聽懂問題可以隨時提問,老師可以看著學生眼神反饋隨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在線授課中獲取即時反饋信息難度很大,授課過程需要提前做更好的設計,講授時要運用必要的重復技巧。”當然,對于這種挑戰,李迪華持有積極的心態:“相信經過這樣一段時間的在線授課后,老師們(尤其是青年教師們)的教學水平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除了對教學能力的鍛煉以外,李迪華認為在線授課還有利于改變知識共享的觀念與行動。北京大學一直特別重視在線教學,李迪華說,他2016年就帶著研究生參加了教學與發展中心的慕課培訓,之后幫助崔海亭和黃潤華兩位老先生把《景觀自然系統與評價》做成了華人慕課網的一門在線課程。有了慕課支持,李迪華在接下《景觀自然系統與評價》教學任務后,更新了教學模式,在學生自己網上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他每周帶領學生到北京城郊和市區實地考察、現場講解,李迪華稱之為“田野課”。最近幾年,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年級研究生每周的田野課成了大家開心的節日。這種模式還引起了外校青年教師的關注,有人趕來旁聽希望能夠借鑒,參加幾次后決定放棄,因為需要的知識儲備太大了。
慕課2016年上網后,網上每年有數百人注冊,數千次播放。李迪華介紹,今年因為不能同步上田野課,決定和同學們進行在線交流,過去從未用過這個方式。開啟在線課程數天之內,有二百多人加入到微信群。目前已經在學校計算中心WEBEX在線會議平臺上進行過兩次交流,效果非常好,大家都很興奮。參加交流的除了本校30多名研究生外,大部分是其他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有的是資深的專業設計師。交流的問題除了少量基本概念外,更多的是知識與實踐結合的具體問題。“解答這些問題恰恰是北大老師們的專長”,李迪華說,“在線教育將重新定義北京大學的社會責任,使北京大學在未來教育、無差別教育和終身教育中做得更好,彰顯北大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這次大規模在線授課,將累積海量的視頻教學資料,把這些資料用好需要更多的教師個人與學校有關部門一起想辦法”。
“在以往的現場教學中,許多板書、即興教學內容在給學生講完之后便結束了,好像沒有發生過。在線授課提供了另外一種方式:在該過程中,老師能夠便捷地將教學過程的資料、視頻保存下來。”說到這里,李迪華舉了一個課程例子,闡釋他是如何從一開始擔心在線教學不能板書到發現“在線板書”的好處的。李迪華的教學一直重視板書,他認為板書幫助學生理解的效果比使用PPT強。學生說,李老師上課時經常忘記PPT,隨時都可能抓起粉筆到黑板上寫畫。在線授課如何板書,一直是李迪華擔心的關鍵點。在使用手寫板完成了向學生解釋他的“設計思維模型”后,李迪華說:“太開心了!比在黑板上寫感覺好多了,可以隨時從任意時刻回看,這個太強了!待學生返校后,我要探討在教室里使用ClassIn的授課方法,隨時錄下自己的課程,爭取更多的共享。”
“面對面交流的效果是無法被替代的”,一方面肯定在線授課對社會教育的潛在意義,另一方面他還是期待學生早日回到校園,回到老師的身邊,和他們一起完成田野課,李迪華說,“我可能會請學生把田野課都錄下來,分享給更多的人。”
一點兒小插曲
“當然,在開始的時候,我是有點兒焦慮的,”提及直播平臺軟件的使用時李迪華坦言,“相比于以往簡單的教學工具,教學網上使用的ClassIn平臺的功能更加復雜,雖然在前期培訓以及模擬教室中已經反反復復地練習過,結果在第一次上課時還是忘記了一件關鍵事情,”李迪華以一種略帶“遺憾”的口吻接著說,“在第一次直播授課前忘記了修改電腦的分辨率,結果是學生看到的內容是正常的,我只能看到正常屏幕的四分之一。兩個小時課程中,屏幕上的字母、符號全都看不清楚,全憑記憶。幸虧準備很充分,學生不一定發現了我的‘窘態’!”談及這個小小的失誤,李迪華有些忍俊不禁。“不過后來再使用的時候就越來越得心應手了。老師也是在學習中進步的。”
期待與要求
在談及線上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有什么建議或要求時,李迪華笑著說:“希望通過校報呼吁大家都能主動地打開攝像頭。這對于調解老師授課的情緒確實有積極的幫助”。“當然”,李迪華接著說:“主要還是希望大家要盡可能地主動。因為相比于現場教學面對面交流產生的壓力,線上教學時這種壓力消失了。這對學生的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更加主動地和老師、同學交流。”“作為教師,非常感謝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團隊的支持,他們的工作及時、周到,他們太敬業了。” 采訪結束時,李迪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