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上海邁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46個重點城市也在加快垃圾分類的各項環節建設。“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事實上,從2000年開始,垃圾分類工作已經在一些地方推行。但19年過去,垃圾分類在一些試點城市推進緩慢,很多人對各種垃圾依然“傻傻分不清”。垃圾分類難點到底在哪里?
由點及面19年逐步推進,有的城市群眾獲得感不強
早在2000年,垃圾分類工作就已啟動,由8個試點城市,到26個示范城市(區),再到46個重點城市,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及面逐步推進。
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廣州、深圳、廈門被確定為全國首批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
2014年,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環保部、商務部五部委又聯合推進了新一輪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區)的試點工作。
2018年初,住建部印發通知,要求2018年3月底前,46個重點城市要出臺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實施方案或行動計劃,明確年度工作目標,細化工作內容,量化工作任務。
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張樂群介紹,目前,46個試點城市均制定了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其中近30個已出臺垃圾分類相關法規條例或管理辦法,明確垃圾分類鏈條上各相關方責任。已有22個城市由市委書記或市長擔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各城市都開展了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建設。
張樂群說,上海、廈門、深圳、杭州、寧波、北京、蘇州等城市,已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體系。
與此同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海云表示,目前,全國總體的垃圾分類覆蓋范圍還很有限,一些城市仍停留在基礎層面,現行的46個重點城市僅占全國城市數量的7%左右,同時這46個重點城市的進展不平衡,有的城市群眾在垃圾分類方面的獲得感并不強。
知曉率低、投放準確率低、資源利用率低
記者調查發現,分類知曉率低、分類投放準確率低、資源利用率低等“三低”問題,是垃圾分類的“攔路虎”。
在北京市南三環的一個小區,居民李大爺提著一袋廚余垃圾走到樓下,面對標有“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垃圾桶,毫不猶豫地將袋子扔進了“其他垃圾”桶內。像李大爺這樣的居民仍是多數,有的居民表示“不知道要分”,有的說“不知道怎么分”。
在廣州,生活垃圾實行“四分法”:可回收物、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不少市民其實并不真正知情。廣州市民唐小姐困惑:嗑瓜子吐的瓜子殼是餐廚垃圾還是其他垃圾?用過的濕紙巾是可回收垃圾還是其他垃圾?
北京市城管委主任孫新軍說,2000年,北京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北京市有30%的街道、鄉鎮創建了100個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工作已經列入2018-2020年立法規劃。新修訂的條例將不光對單位,也將對個人明確垃圾分類責任。
但目前,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準確投放率較低。“在實行垃圾分類的小區,廚余垃圾理想狀態應該至少分出20%的量,實際僅為5%。”北京市城管委環衛處相關負責人說。
“最難的是分類的正確率,真正能達標的只有30%至40%。”參與合肥市垃圾分類試點運營的一家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此外,“混裝混運”打擊了一些市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好不容易分好類,垃圾車混在一起就拉走了,完全白干了!”北京市民王女士表示。
合肥試點地區的一位街道干部反映,由于缺乏處理場所,日漸增多的餐廚垃圾“無處可去”。此外,有毒有害和大件垃圾的末端處理也往往“沒有著落”,最終與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挫傷群眾的垃圾分類參與熱情,影響分類體系建設。
記者調查發現,對有害垃圾、廚余垃圾的處理,不少地方是空白;在可回收物中,高價值的有機構愿意回收,低價值的少人問津,且專門回收機構分散不均,難以滿足處理需求。按照國家要求,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網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應是相融的,但現實中這兩張網的銜接時有斷點、堵點,造成“混為一團”。
如何破解政策落地難題?
“2011年,上海選擇100個試點小區,3個月后,多數小區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達到50%。但一年之后再去調查,參與率降到了20%甚至更低。”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環衛處處長徐志平說,如何形成長效機制是要反思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各地正從法規配套、宣傳動員、日常監管等方面共同發力,推動垃圾分類落實到位。
廣州是2000年我國首批8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也是全國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推進垃圾分類的城市,目前已出臺配套制度,包括制定條例實施意見,針對學校、機關團體單位、酒店等制定生活垃圾分類指南12項指引等,初步建立垃圾分類法規制度體系。
北京市昌平區城管委環衛科負責人王學軍說,有些小區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達到80%以上,垃圾減量30%以上。根據他們的經驗,相關知識的宣傳應更細致。比如,有的家庭在分廚余垃圾時,將袋裝甜面醬、瓶裝辣椒醬、牛奶瓶等都扔進了廚余垃圾桶。正確的分類方式,應該是將瓶子、袋子清洗干凈再扔進可回收垃圾。改變這類居民生活習慣,靠耐心的宣傳、長時間的監督,最終形成正確意識和方式。
對于日常監管,專家建議加強各方互相監督。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長鄧建平說:“市民投放垃圾,由物業監督指導;物業是否在垃圾箱房分類存儲垃圾,可由市民監督;垃圾運輸車如果發現小區垃圾分類沒做好,可以督促物業分類;同樣,物業可以監督運輸車是否‘混裝混運’。”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說:“垃圾分類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不斷投入、久久為功地抓下去。”(采寫記者:舒靜、王優玲、關桂峰、杜康、周穎、姜剛、顏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