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來臨。近年來,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觀越來越趨于多樣化,有人選擇畢業后馬上就業,有人選擇繼續學習,有人選擇創業,還有人選擇“慢就業”。此外,創業公司、新型職業、“新一線城市”受到更多畢業生青睞。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0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8.3%的受訪者感到身邊很多應屆畢業生更愿意去“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發展,55.5%的受訪者感到他們更看重自我價值的實現。76.2%的受訪者建議高校針對學生多樣化的求職需求,開展全面的就業指導活動。
“新一線”、二線城市更受青睞
張蕓(化名)是華北電力大學應屆畢業生,已經與北京一家運動品零售外企簽訂了勞動合同。張蕓所在的班有26名學生,她介紹,她所在專業往年的畢業生,畢業后馬上就業的占大多數,而今年她所在的班只有幾個人確定了工作。“我們寢室只有我自己就業了。身邊很多同學都在為考研做準備,也有同學選擇出國,還有同學打算自己創業”。
潘媛是北京師范大學英語專業應屆畢業生,目前在一家小公司見習,對于畢業后要就業還是要考研,她曾經糾結了很久。目前,潘媛決定先就業,但她同時表示會繼續學習。
近年來應屆畢業生就業觀發生了哪些變化?調查中,58.3%的受訪者感到身邊很多應屆畢業生更愿意去“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發展,55.5%的受訪者感到他們更看重自我價值的實現,45.3%的受訪者發現他們更希望工作時間有彈性。
潘媛認為,與以往畢業生普遍青睞大企業不同,現在畢業生會更多地考慮個人興趣和專業發展。
關于當下畢業生在擇業方面的變化,中國政法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王霆認為,第一,他們更加注重就業質量的提升,這里的“就業質量”,更多是關于職場體驗的滿意度,即職場環境是否符合個人期待,自己在職場上是否能彰顯個性等,這是他們求職時更看重的因素。“比如一些互聯網企業、游戲行業,提供的職位就非常符合他們的興趣。一些公司甚至允許員工上班時變裝,類似于Cosplay(指利用服裝、飾品、道具以及化妝來扮演動漫作品、游戲中以及古代人物的角色——編者注)”。
第二,“慢就業”也是當下畢業生擇業方面的一個明顯變化。“很多學生會給自己一到兩年緩沖的時間去了解社會,尋找興趣,等拿準主意了再去正式就業”。
第三,隨著一些新業態、新技術的出現,“非標準就業”也成為了非常重要的就業渠道和方式。“他們不一定會去選擇一個固定的就業環境。大學生可以通過靈活就業,甚至是自主創業的方式,來選擇符合自己興趣和發展的職業方向”。
“這兩年大學生返鄉就業、到非一線城市就業的趨勢明顯。”天津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認為,這不是量的變化,而是一個本質性的轉變。“過去大家都集中在大城市就業,留在一線城市。現在北京、上海的人口已經出現增速放緩,甚至是負增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地高校畢業生外流。”張寶義認為,其他城市的發展機會不斷增多,會得到更多畢業生的認同。
74.1%受訪者認為新興職業增多,年輕人選擇空間更大
為什么如今應屆畢業生的擇業觀會出現變化?調查中,74.1%的受訪者認為新興職業增多,年輕人選擇空間更大,63.8%的受訪者認為是由于大城市的生活與就業壓力大,60.0%的受訪者認為當下大學生在就業方面觀念更開放,目標更明確。
張蕓告訴記者,她身邊很大一部分同學選擇考研是因為就業壓力大,希望提升學歷找到更好的工作,還有一部分人是害怕就業,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想做什么。
張寶義認為,除了一線城市,現在其他城市的發展機會其實也很多,畢業生的選擇多了。而且在大城市工作雖然收入高,但生活成本、消費成本也更高,生活壓力大,在二三線城市雖然收入相對低一些,但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生活更舒適。現在大學生對生活的態度、對生活的理解和價值觀發生了新變化,普遍更看重未來發展和生活品質,這造成了畢業生在非一線城市就業的情況增多,未來還會繼續增多。
對于選擇繼續深造的畢業生,張寶義表示,未來社會發展對高品質人才的需求會很大,“一部分人選擇讀研、讀博,是對未來職場需要的預期,對市場判斷的結果。當然,很多人不急于就業,也是因為家庭物質基礎比以前更好。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再投入到工作中去”。
76.2%受訪者建議高校開展全面的就業指導活動
張蕓說,她所在的學校設置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選課的人很多,“我去‘蹭’過一節課,感覺也沒講什么有用的東西,沒感受到這個課的價值和意義,我身邊很多同學選這門課也是為了湊學分”。
張蕓認為,最有意義的就業指導是有關面試的,“因為面試失誤而錯失工作機會對大家的求職信心是個打擊,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模擬面試”。
“我所在的學院,就業課是必修課,學院也會組織和專業有關的企業來開宣講會,或者請已就業的優秀學長、學姐回來分享求職經驗,我覺得對我很有幫助。”潘媛希望,學校能提供更多就業方向指導和企業資源。
北京某高校應屆畢業生劉楠坦言,她對大部分職業、行業都沒有多少認知,也不了解自己喜歡什么工作、適合什么工作,匆忙地就業了。她希望高校更多地向學生做關于專業和職業的介紹,同時與用人單位合作,多為學生爭取實習機會。
高校應該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怎樣的指導?調查中,76.2%的受訪者建議高校針對學生多樣化的求職需求,開展全面的就業指導活動,71.1%的受訪者希望高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就業和實習信息,51.2%的受訪者建議高校開設課程對新興行業和職業進行介紹。
對于新興職業的興起,王霆認為,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上要更多地注重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和更新自己的專業培養方案,這樣才能把一些和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有關的新技術、新業態、新行業的前沿內容,引入到學校的課程教育里面。如此一來,大學生在學校接受專業教育、職業發展培訓的過程中,就能更多地了解如今企業發展的前沿技術和思路,更符合用人單位需要。
張寶義認為,職業規劃教育非常重要,包括技能上、心理上、處世上、經驗積累上的教育,但是目前很多相關課程沒有體現其應有的重要性,高校對這些方面關注少,很多大學生到了工作崗位上還得需要接受培訓才能投入工作。“這說明現在高校的教育和用人單位需求普遍存在不匹配的問題”。
張寶義認為,高校應重視高級工作者的培訓,更加注重縮短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適應期。“我國很多學校的職業培訓都是由本校教師承擔的,而國外很多高校都是聘請企業人士參與到職業規劃教育中,我們可以借鑒這種做法。”張寶義建議利用大數據,將學生的就業需求和實習環境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更多就業途徑,充分發揮學生在校期間實習期的作用。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后占1.9%,90后占37.7%,80后占42.3%,70后占13.3%,60后占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