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6-06 15:28:56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李曉軍 永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永濟歷史悠久,史為舜都,地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核心地帶,是山西的“南大門”,西臨“母親河”、南屏中條山、北望峨眉嶺、腹有伍姓湖、橫貫涑水河。全市國土總面積1208平方公里,轄7鎮3個街道,253個行政村,22個社區,人口46.4萬。永濟是目前山西省唯一一家縣級“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并先后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十佳魅力城市”“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市”等榮譽。下面,將我市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有關情況向大家作一匯報:
一、農業農村發展基本情況
永濟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自然條件優越,60年代即被確定為全國的小麥和糧食生產基地、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境內土地一馬平川,水利井黃兩灌,水澆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94%以上。全市現有農業人口34.6萬,耕地面積83.1萬畝,黃河灘涂面積30萬畝;中條山前沿洪積扇面積10萬畝。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力推進農業轉型,全面加快把永濟建成山西省重要的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們積極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嚴格遵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以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為總目標,緊扣“三大任務”,突出“六個重點”,圍繞運城市“一區五帶”發展布局,深入實施農業“八大提檔升級行動”,著力培育優質糧食、綠色蔬菜、干鮮果經濟林、畜牧水產養殖、休閑觀光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5+1”農業產業板塊,鄉村振興開局良好。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圍繞農業強,深入實施“八大提檔升級行動”。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近年來,我們圍繞“一區五帶”發展布局,以“八大提檔升級行動”為載體,加快補齊“三農”短板,努力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在中條山、涑水河、黃河三條經濟帶培育發展一批“兩高一優”特色產業,建設一批集功能、休閑、觀光、創意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初步構建起一二三產相融合的現代農業體系,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更好地服務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一是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近年來,我市年平均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近2億元,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善。積極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實施了一批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開發項目,有效保護提升耕地質量;統籌兼顧大中型灌區改造和農田水利工程,積極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進一步提升了農田水利灌溉效率;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快農機更新換代,完善農機裝備結構,全面提高了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目前,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39.6萬畝;灌溉機井4406眼、黃灌工程2處,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8.4萬畝;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75.4%。二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檔升級。全面提升良種良法覆蓋面積,加強與山西農大、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對接合作,積極開發功能食品。強化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引領,不斷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大力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拓寬農民信息及農業技術獲取渠道,249戶益農信息社建設正在穩步推進。目前,我市共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55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開發出蘆筍茶、蘆筍粉、蘆筍餃子等7個蘆筍產品,發展富硒糧食、果蔬等3000余畝。三是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提檔升級。以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為契機,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規模化、設施化、品牌化建設,不斷擴大設施農業和特色產業面積。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科學劃定60余萬畝糧食功能區,全面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糧食總產年穩定在4億公斤以上。以張營、卿頭、蒲州、開張等鎮和中條山前沿洪積扇為重點,發展葡萄、冬棗、桃、核桃等干鮮果經濟林近40萬畝;以城郊三個街道及黃河灘為重點,發展蘆筍、蓮菜等綠色蔬菜9萬畝(其中設施蔬菜1萬畝),同時,發展中草藥、油料、山藥等其他經濟作物10萬余畝,糧經比達到1:1.1。沿運蒲旅游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園區14處,年營業收入達到1.3億元以上。不斷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了10個鎮(街)和“三品一標”認證企業“全覆蓋”,目前全市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0萬畝,產品32個;有機農產品產地0.28萬畝,產品1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產地0.14萬畝,產品1個。四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出口提檔升級。在鞏固完善我市國家級出口蘆筍質量安全示范區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業對外合作,以葡萄、柿子為重點,積極組織申報認定省級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2018年共建成出口基地3000余畝。不斷做優做特優質農產品、文化民俗紀念品,通過與阿里巴巴國際站、敦煌網等國內外知名跨境電商合作,實現了傳統銷售模式向線上銷售模式的轉變,年網絡銷售農產品3000余萬元。五是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提檔升級。圍繞建設山西省重要的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目標,積極外出招商引資,全力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就地轉化率,推動農業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同時,大力支持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商標注冊和“三品一標”認證。目前,全市共注冊農業產業化企業168個,涵蓋糧、棉、果、菜、畜等各個產業領域,運城市級以上龍頭企業41個,培育馳名商標2個、山西著名商標5個,農產品加工轉換率達到75%。2018年,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達到88.45億元。六是推進畜牧業規模養殖提檔升級。以長榮天兆、聯農、牧原等企業為龍頭,大力推廣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模式,輻射帶動全市生豬養殖轉型升級;以超人奶業為龍頭,推廣以奶牛養殖為核心,建設飼草料作物種植——秸稈綜合利用——奶牛標準化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沼氣生產、有機肥生產)——有機肥還田——農作物種植(無公害蔬菜、優質飼草料生產)有機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發展畜禽養殖戶1326戶(其中:規模戶86戶、散戶1240戶);漁業養殖戶280戶,水產養殖面積達1.36萬畝;肉、蛋、奶總產4.26萬噸。七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檔升級。深入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化肥總用量年增幅控制在0.3%以內,農藥總用量增幅控制在2%以內;大力推廣秸稈基料化利用和秸桿還田技術,實施秸稈還田19萬余畝;加強畜禽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制定印發《永濟市畜禽糞污和資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整改整治大型養殖場26戶、規模養殖場47戶、散養戶112戶;建設畜禽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配套設施6家。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7%,規模養殖場和大型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分別達到72%、92%。八是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不斷健全農業科技、農村金融、農業信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等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多路徑提升經營水平、多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機制、多形式提高發展質量。目前,我市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1270家,入社戶數1.4萬余戶,年開展農業技能相關培訓3萬余人次,認定各類示范社95家(其中:國家級10家、省級25家、運城市級15家),實現了合作社村級全覆蓋。
(二)圍繞農村美,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近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學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多舉措改變農村臟亂差現象,多渠道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文明建設,多形式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一是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從2014年開始,我們就在全市所有行政村開展了鄉村清潔工程。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我們成立市鎮村三級領導組,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深入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拆違治亂和衛生鄉村”五個專項行動,制定長效機制和考核辦法,從資金、人員、職責、考核等方面做出詳細規定,形成書記(鎮長)、鎮專職副職、包村干部、村主任、村專職副職、保潔員(轉運員)六員連責的長效管理體系。以“一塊兩線”為重點,制訂了垃圾、污水、道路、河溝渠等十大類55項具體整治標準,配備了村內、道路綠化帶和河溝渠三支保潔隊伍,堅持一天一保潔,兩天一清掃一轉運,垃圾填埋場一周一覆蓋,同時在春節、夏收、秋收后組織集中整治。目前,我市共配備保潔員、轉運員1515人,去年安排長效機制專項財政資金1445萬元。在10個鎮(街)32個村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發放分類垃圾桶1.2萬套;不斷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目前16座鎮垃圾中轉站主體已建成,市垃圾焚燒發電廠年底可建成運行,屆時“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將全面實現。二是全面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按照產業帶動、美麗清潔、鄉村旅游、歷史文化、特色小鎮五個類型,編制《市域鄉村建設規劃(2017-2035)》。目前已完成7個鎮駐地和44個村的規劃編制,并按年規劃建設20個村,梯次推進。加快農村道路、排污管網、污水處理站建設,不斷優化完善農村電網、通信網絡,鎮村網絡覆蓋率達到80%。積極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工作,全面加強鎮街衛生院、村標準化衛生室和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提升改造和管理水平。特別是近年來,我們整合“一事一議”、美麗宜居示范村和田園綜合體項目資金,成功打造了48個美麗鄉村(省級5個、運城市級3個、縣級40個),在全市起到了明顯的示范帶動作用。三是深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制定出臺《關于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實施農村文化建設“五個一”工程,全市253個行政村基本達到有一個文化活動中心、一處文體廣場、一所農家書屋、一面文化墻、一支農民文藝隊伍“五有”標準。“一約五會”制度全部建立,村規民約全部上墻,并通過深入開展“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選樹出文明鎮3個、文明村30個、十星級文明戶8000個、新鄉賢10個。大力傳承弘揚優秀鄉土文化,打造了東坦朝村等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點;不斷加強農村社會治理,深化移風易俗,全市鄉風文明建設展現出了新氣象。四是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堅持“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五策并舉,持續開展涑水河、伍姓湖等生態治理,先后投資9000余萬元,實施伍姓湖巡護路、濕地綠化、文化節點建設等項目,對有關違建進行拆除,有效保護了濕地生態。在此基礎上,啟動涑水河入黃口濕地和伍姓湖入湖口濕地兩項水生態修復工程,積極推進全流域生態修復保護。大力實施村莊綠化工程,堅持一路一景一村一綠原則,重點對通村路、巷道、公共綠地和環村林帶進行高標準綠化,共栽植各類苗木15萬余株,185個村實現村景融合,特別是圍繞打造中條山北麓生態屏障,投資3400萬元建設7公里長的旅游綠化步道,全市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三)圍繞農民富,全力促進農民增收。“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的收入問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效果如何,關鍵要看農民的腰包鼓不鼓。加快農村農業發展,就要緊緊扭住增加農民收入這一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近年來,我們把促進農民增收放在“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2018年,我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0元,增長9%,高于全市GDP增速。一是在提高經營性收入方面,通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在大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等基礎上,以解決農產品“賣難賣賤”問題為重點,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規范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經營行為,發展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有效提高了農民生產專業化、組織化、標準化水平。目前我市共有農民經紀人1600多人。同時,積極發展“網農”等新型經紀人隊伍,推進“中農樂京東永濟館”等農村電商發展,加快縣級綜合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田頭市場建設,全面構建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特別是以種養新技術、農業服務管理技術等為重點,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二是在增加工資性收入方面,依托龍騰虎躍、群星燦爛、鳳還巢“三個發展計劃”,從優化就業環境、擴大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素質等方面著手,不斷加強轉移就業指導和服務,全面提高農民就業能力,積極做好農村勞務輸出和進城務工,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特別是永濟的面食獨具特色,“永濟餃子”、“扯面”全國知名,在外從事餐飲業經營人數達到2萬余戶10萬余人,年營業額突破百億,年純收入達到20億余元。為進一步做好在外人員服務工作,我們成立市餐飲業轉型發展領導組和促進會,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建立了八個分會,設立了微信公眾號、微信服務群、服務熱線和法律援助熱線等服務平臺,服務覆蓋所有外出務工人員;通過開展100家餐飲示范店評選活動,積極發展特色加盟店,有力促進了在外餐飲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并重點從解決資金發展瓶頸、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多方面入手,全力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后顧之憂。三是在增加財產性收入方面,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轉,積極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與經營主體構建新型利益聯結機制,推動農民共享產業發展紅利。截止2018年底,已圓滿完成頒證工作,市、鎮(街道)、村分別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成立三級糾紛仲裁機構,土地流轉面積25.1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39%。同時,不斷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大力開展清產核資和成員認定,強化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消除了集體經濟收入“空殼村”,實現村村有集體經濟收入。截止2018年底,年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177個,占比近70%,集體經濟規模和實力不斷擴大。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真履行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全力抓好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不斷完善各項農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對農民生產生活的公共財力保障,切實保障農民轉移性收入平穩增長。同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雖然永濟不是貧困縣,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依有4015戶10678人,主要集中在農村。近年來,我們始終將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聚焦“八大工程”,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方面強化政策資金傾斜,共選派106個單位、2854名幫扶責任人進行結對幫扶,全力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2018年貧困退出1038戶2621人。當前剩余未脫貧貧困戶904戶2041人,年底將確保剩余貧困人口如期穩定擺脫貧困。
三、存在問題和下一步打算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我市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還比較突出,主要表觀為:現代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程度還不高,綠色、高效、優質的特色產業發展緩慢;農產品加工企業科技含量低、融資難,農產品就地轉化率不高、附加值較低,一二三產融合還不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而不強,帶動能力弱,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農民增收動力不足;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歷史欠賬較多,人居環境整治任重道遠,鄉村生態亟待修復,等等。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20字”總要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運城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對標今明兩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緊緊圍繞“一區五帶”發展布局,深入實施“八大提檔升級行動”,全力打造“5+1”農業產業板塊,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總規和“5+1”專項規劃落實。總之,我們將以此次各位院士專家、各位領導調研指導為契機,認真學習請教、虛心聽取大家的意見建議,聚焦問題難點,堅持開拓創新,全力解決問題,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扎實的作風,不斷鞏固發展農業農村持續向好態勢,奮力譜寫新時代永濟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努力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