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條例草案的審議,將極大提升北京非遺保護的力度,更大程度地實現與國際接軌。”1月16日上午,北京市人大代表、北大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化委員會委員張頤武表示。近幾年,國家和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越來越重視。北京本身就有大量的文化資源,需要保護的非遺資源也很豐富。考慮到種種現實,北京制定非遺條例,順應了時代潮流,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同時,隨著非遺條例草案的審議和逐漸落地,公眾和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和認識,將會更加深入,更大程度地實現與國際接軌,“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保護的系統完全接軌了。”
張頤武代表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資源,是一種獨特的形態。其保護應是活態的保護,整體的保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注重整體和活態的保護,也注重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因此,需要一部法規對保護的方方面面做出界定和規范。“北京雖然不是國內最早立法和通過非遺保護條例的地方,但北京做的是相當完備的——法理的依據很充分,也考慮到了非遺的獨特特點。”
“我們過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引起了廣泛重視,但在實踐中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重申報流程,輕實際保護。”張頤武代表說,用地方法規的形式將非遺限定下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都有很大好處。同時,一些地方此前在開發利用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往往做得不夠平衡。有過度開發利用、商業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這需要法規及時糾偏。此外他提醒,在申報之后,保護起來的東西如何盡可能地分享和造福民眾,怎樣有效發揮出其有利的社會作用,也值得關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上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都可以通過條例最大限度避免。”張頤武說。
張頤武代表認為,立法需要較為漫長的過程。因此,北京的做法很不容易。“隨著《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草案)》的審議和逐漸落地,有關非遺的理念、保護方式的問題,包括名錄的設置、傳承人的運作、保護基金等,都會進一步受到高度重視。”(信息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