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國的開發區發展經歷了起步探索、規模擴張、外向增長、多元發展幾個階段,如今正進入動能轉換階段。”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近日表示。
馮奎是在11月12日舉辦的中國新城論壇上發表上述講話的,該論壇由麻省理工學院中國未來城市實驗室(MIT CFC LAB)與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共同舉辦,聚焦于國內外新城研究領域的最新理論與實踐發展。
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中國開發區的成長歷程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自1979年中國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深圳蛇口工業區成立以來,開發區對促進體制改革、改善投資環境、引導產業集聚、發展開放型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推動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六部門公布的《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8年版)》,當前我國共有各類型開發區2543家,其中國家級開發區552家、省級開發區1991家。這些開發區成為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引領著技術創新的方向。
根據統計數據,2017年,15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9.52萬億元,占全國GDP比重的11.5%;21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萬億元,占全國GDP比重的11%。
截止到2017年末,156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集聚了全國約40%的高新技術企業,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中96家誕生于國家高新區,形成了以中關村(7.180, 0.24, 3.46%)、深圳、杭州等為代表的全球創新高地,誕生了一批以小米、華為、阿里巴巴等為代表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新技術大公司。
馮奎指出,過去40年來,在不同時期,國家有關部門多次提出轉型發展、提升發展質量的要求,開發區也在提升質量上進行模式探索。隨著宏觀經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開發區效率變革、質量變革、動力變革也進入了新階段。
這不僅是為應對國際經濟挑戰的需要,也是緊跟新經濟發展潮流、重新建立開發區競爭優勢以及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的需要,通過新舊動能的轉換,解決開發區發展所面臨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及問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開發區作為中國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撐,發展新動能應圍繞開發區的特色化、集約化、生態化、品牌化等發展方向,以產業優化升級為目標,以城市功能完善為支撐,以體制機制變革為活力,以對外開放創新為引領,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培育壯大新興業態和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馮奎說。
在馮奎看來,開發區發展新動能的構成有四個主要方向:產業新動能、城市新動能、制度新動能、開放新動能。這四個方面呈現出新興業態蓬勃發展、產城融合步伐加快、制度變革釋放活力、開放創新引領發展的特點。
也因此,馮奎認為,作為轉型升級探路,開發區以創新驅動戰略帶動地區經濟轉型升級,是新舊動能并存、交替甚至動能分化的一個長期漸進過程。培育開發區發展新動能需要以創新為引領、以新生產要素為支撐、以新技術突破和應用為核心、以需求變化為導向、以制度變革為保障,通過優化和提升“產、城、內、外”四類要素,培育新的引擎和動力,帶動地區經濟高質量、高效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