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城市化委員會委員涂圣偉日前撰文《振興鄉村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文章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調整理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的根本之策,“三個讓”描繪鄉村振興美好的愿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保持歷史耐心。
全文如下: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第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黨中央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多次召開會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定方向、明路徑、論方法,為寫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繪好“三農”發展新藍圖提供了重要遵循。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調整理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的根本之策
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是任何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都繞不開的問題。作為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協調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始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意義的重大課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深刻揭示,促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是不可違背的客觀規律,是現代化建設必須遵循的普遍準則。一些國家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協調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較快地邁入現代化國家行列,拉美、東歐部分國家在發展和轉型過程中,沒有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導致經濟停滯、社會動蕩,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回顧我國現代化走過的歷程,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從來都是貫穿其中的重要主線之一。歷經幾十年艱辛探索,我國工農關系、城鄉關系不斷趨向平衡,但尚未根本理順。鄉村振興戰略是是黨中央著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導向和農業農村短腿短板的問題導向作出的戰略安排,能為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提供“最優解”,必將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三個讓”描繪鄉村振興美好的愿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體化一點,就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三個讓”通俗易懂、令人振奮,是對新時代“三農”內涵的科學認識和深刻把握。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就是要使從事農業有干頭、有賺頭,通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改變農業附加值不高、比較效益偏低的局面,不讓農民流汗又流淚,真正從農業經營中獲得合理報酬。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就是要使農民從身份稱謂回歸職業稱謂,提升農民職業化水平,改變臉朝黃土背朝天、干農業又累又苦的形象,讓農家孩子不再擠著“跳農門”,讓做農民有體面的收入、有美好的發展前途。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就是要加快補齊鄉村發展短板,通過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居住工作在農村不僅能享受美麗的田園風光,還能過上有品質的生活,成為令人向往的地方。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保持歷史耐心
我國十幾億人口實現現代化,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通過鄉村振興,使幾億農村人口同步進入現代化,更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創舉,這也意味著推進鄉村振興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首先,要做到按規律辦事。第一個規律是城鄉發展規律,要深刻認識和把握城鄉關系變化趨勢,通盤考慮城鎮和鄉村發展,不違背發展方向,防止走彎路、翻燒餅;還有一個規律就是鄉村發展演進規律,要把握好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征,避免超越發展階段,科學規劃、注重質量、從容建設,分類推進鄉村發展。其次,要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尊重農民意愿,依靠農民群眾的實踐主體力量,是改革開放40年農村發展極其寶貴的經驗。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必須把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更好地結合起來,不能擅自替農民做主、代農民決策,要充分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后,要有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動鄉村振興,既要聚焦“三農”短板塑形鑄魂,更要加快深化改革,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打牢鄉村發展根基,增強農業農村自我發展動力。(信息來源:中青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