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7-02 10:16:49
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陳進紅
昨天,鄭州市“小升初”試題甫一公布,網上立馬炸開了鍋。對今年涉及語文、英語的“博物院套餐”式試題,不少家長紛紛表示“懵圈”,更有家長表示“我跟娃連博物院大門都沒進過”,也有考生及家長認為試題“正對胃口”,通過考試進行文化科普讓人耳目一新,值得提倡。
初看題,似乎被嚇了一跳,小升初考試怎么考的全是高深的博物館知識,再仔細審視每一道題,才發現其實只是形式上的變化,不過是套上河南博物館的殼子,增加的是閱讀量和跨學科運用能力。考試內容也并沒有超出考綱,對于即使沒有去過博物館的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點,一樣也可以答得出。
但這樣一份內容上耳目一新的考卷著實把家長們嚇了一跳。尤其是對內心要求素質教育,實踐中還奉行著讀書就是死記硬背的家長們一個警鐘。因為在常規思路里,在應試教育的催化下,所有題目都有套路,即使閱讀理解也有套路和標準答案,只要多刷題就容易得高分的規律,在教學以及各大培訓機構中屢試不爽,教給套路和解題方法代替了學生的自我創新和自主思考,但就是效果好。
其實,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唯一的指揮棒就是選拔標準。現在選拔的形式忽然變得大不同前,家長們更多擔心的是,教學創新是否跟得上考試形式的突變。
由于受到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一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只注重基礎詞、句的教學,忽視閱讀教學。最近我就聽一位朋友說,暑假給孩子補習語文,補習的不是閱讀,而是閱讀理解。而這位朋友夫妻倆都是文字工作者,卻對孩子的語文閱讀理解愛莫能助。
雖然教改是不可逆轉的洪流,但一些考試形態、試題結構、題型和內容仍表現出僵化和模式化,尤其被大家廣為吐槽的閱讀理解標準答案,更是陷入一種怪圈。去年著名作家周國平出了一本書《試卷中的周國平:對標準答案說不》,叫板語文閱讀理解題。中青報也曾刊登過一篇《我是作者,卻答不準文章的“作者原意”》的短評,該文作者提到,自己一篇報道被選用為閱讀理解的材料,這道12分的題目,他自己最多只能拿到6分。閱讀理解題不但沒法檢測有沒有多讀書,而且也不能真正檢測理解能力。在現實中,傳統的課堂教學,把內容分解成上百個知識點、能力點,圍繞知識點、能力點設計大量練習題,讓學生反復機械地做練習,造成了課程的繁、難、深、多,而實際收效甚微。
而這樣一份測評試卷其實就是大語文教育理念的體現。評價內容的設計將所有的知識與能力考察都融入在了情境中,不是孤立考察對知識的識記。整個評價關注的是學生的閱讀能力,高階思維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與綜合實踐能力。
無論是高考中的語文大改革、小學語文教材的大換血,還是“詩詞大會”的異常火爆,都在告訴我們 “大語文”時代的到來。正如陶行知先生說:“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大語文的外延幾乎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鄭州這次小升初考試就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跨學科學習的案例。不僅僅是走進博物院,更多的是走進生活,走進不同的學習場所,讓自己所學的知識“活”起來。考卷變臉了,那么,過去封閉僵化的“小語文”教學是否也在變為開放的、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的“大語文”教育。教育內核隨著考試形態改變,才能讓家長們面對這樣的試卷不再大驚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