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 ”這是亞里士多德的看法。的確,城市是人的,城鎮化考慮的也是人。
6月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年會上,與會專家用數據回顧中國城鎮化建設的成就指出,在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進程當中,中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鎮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億增長到8.1億人,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57個。
6月22日,在《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6》發布會現場,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強調,城鎮化的上半場是追求GDP的增長,“下半場必須轉向以人為本。 ”在他看來,中國城鎮化率在經歷了快速增長后,已經進入了“第二拐點”,城鎮化速度將放緩。換句話說,城鎮化已經從速度、廣度轉向深度。
改革開放40年,青島也經歷了快速推進的城鎮化進程,由此,大青島的總體布局慢慢成型。而這一切,首先就要歸功于1978年-1990年間的幾輪區劃調整,即墨、膠州、膠南、平度、萊西相繼歸屬青島,使青島迅速成為一個大規模的、富有生機活力的城市。從1990年-2000年間,青島邁入了城鎮化快速增長的階段。尤其是1992年,以青島市政府東遷為代表的城市中心的轉移,讓青島的城區面積大大增加,直接帶動了青島東部城區的飛速發展,為建設大青島注入了力量。很多青島人突然感受到,沉寂了多時的青島,像是一夜之間從地球上拱起來似的,一下子長大了。
2000年,《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出臺,正式采用“城鎮化”一詞。青島從側重城區建設向以城帶鄉、城鄉互動轉變,從側重擴展規模向完善功能、提升品質轉變,初步走出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城鄉統籌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2017年,青島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城市框架“三灣三城”,構筑海灣型城市新格局。如果說當年的市政府東遷,改變了市區發展促狹的格局,構建起島城的發展大框架,“三灣三城”則是打通了全市發展的任督二脈,大青島融成一體,活絡起來。這一系列舉措促進了青島城鎮空間擴展、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持續推動青島城鎮化發展進程。
2014年,青島市入選國家首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率先探索城鎮化關鍵制度改革。到2017年底,全市城鎮化率達到72.57%,位于全省第1名,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14.05、11.99個百分點。目前,我市有2個鎮列入國家特色小鎮創建范圍、有11個鎮列入省級特色小鎮創建范圍、10個鎮列入市級特色小鎮創建范圍。其中城陽區棘洪灘動車小鎮、平度市南村家電小鎮、萊西市姜山新能源汽車小鎮、即墨區大信太陽能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載體。
記者從青島市城鄉建設委了解到,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青島堅守城鎮化特色,傳承城市風貌特色,保護生態特色,體現人文特色,留住鄉村特色,促進自然與人文、現代與傳統、城鎮與鄉村相交融,打造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小鎮。平度市古峴鎮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2017年,平度市古峴鎮將特色小鎮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重點打造了二里村百年九曲巷和一里村特色美食街。同時投資建設康城公園,打造迎賓大道,實施鎮駐地風貌整治,展現別樣的膠東風情,彰顯歷史韻味,留住鄉愁記憶。 “一來二去三山街,七彎八拐九曲巷。 ”漫步在古峴鎮的九曲巷里,臨風懷想,遐思悠悠,每一彎都是歷史,每一拐都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