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一個全國性的節日,是屬于億萬中國農民的節日,是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
從民俗上看,我國很多少數民族都有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如畬族的豐收節、藏族的望果節、彝族的火把節,但在國家層面上缺少一個各民族共同參與、共慶豐收的節日。去年全國兩會期間,45名人大代表提出設立豐收節的建議,便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農,天下之大本。”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盡管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持續下降,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并沒有改變,黨中央也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要發展,根本要依靠億萬農民。如今,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中央決定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勢必極大調動起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聚起實現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華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但不容忽視的是,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人們對傳統農耕文化的記憶正在淡化,對農業的了解正在弱化,對農村的認識正在虛化,對農民的感情正在邊緣化。“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習近平總書記也一再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不僅有助于宣傳展示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還可以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重拾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那些人的情感寄托,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俗話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對于農民來說,秋天是成熟結果的季節,是享受豐收喜悅的季節,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從節氣上看,秋分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晝夜平分,秋高氣爽,既是秋收、秋耕、秋種的重要時節,也是稻谷飄香、蟹肥菊黃、踏秋賞景的大好時節。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秋分時節碩果累累,也最能體現豐收。即便說全國各地收獲時節有所不同,但多數地方都在秋季,秋收作物也是大頭。所以說,把每年秋分設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乃最佳選擇,不僅體現了鮮明的農事特點,更契合了豐收節的主題。同時,也便于充分展示農業的豐收成果,讓廣大農民真正放輕松、歇歇腳,參與和享受屬于自己的節日。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億萬中國農民的節日,主角是農民。這一節日設立的初衷必須謹記。只有讓農民廣泛參與進來,讓農民享受到節日快樂,“中國農民豐收節”才實至名歸。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結合各地民俗文化、農時農事,組織開展好農民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活動,切忌搞整齊劃一、千篇一律的活動,更不能像某地修訂教材一樣,只能叫“姥姥”、不能稱“外婆”。同時,一定要考慮到農村的鄉土風情,不要用城市的視角組織活動、慶祝節日。既要突出節日的儀式感,又要注重務實,避免鋪張浪費。總而言之一句話,農民是豐收節的主體,農民廣泛參與是關鍵,農民的節日農民樂。
現在距離秋分還有三個月時間,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讓人翹首以待。希望借助節日這一重要文化符號,在展示農業豐收景象的同時,讓全社會更加關注“三農”問題,進一步增進對農民的深厚感情,為農民帶來更多福祉。畢竟,“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為農民而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