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要求,進一步完善市中區公共廁所使用功能,希望貴單位的廁所納入‘共享廁所’范圍,在上班時間向群眾免費開放,供群眾無償使用。”從5月4日起,四川內江市市中區城區98家非涉密的沿街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陸續收到一封來自市中區城管局發出的函。已有34個機關單位發了回執函,同意納入“共享廁所”范圍。(見5月22日的北青網)
時下,城市建設快了,市區面積變大了,道路變寬了,人口也增多了,然而,“如廁難”問題卻擺在人們的面前。對此,市民們有三盼:一盼增設公廁數量;二盼公廁標識清晰明顯;三盼加強公廁管理。
對于增加公廁數量,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沿街機關單位開放本單位的公共廁所。問題是,單位內廁向社會開放,等于要單位讓出自己的“一畝二分地”,既會增加單位內廁管理成本,也會增加單位安全管理成本。這就需要各單位突破“私念”,加大管理投入,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因為機關內廁也是靠納稅人的錢建設起來的,理應向社會開放,為納稅人服務。
而今,34家機關同意推出“共享廁所”,大開了“方便之門”,這種犧牲小我的精神,顯得難能可貴,值得點贊。畢竟,推出“共享廁所”,既能解決群眾“如廁難”的問題,也能更好地融洽干群關系,體現了執政為民、服務于民的理念,值得稱道。希望其他64家沿街機關單位三思。
“如廁難”與市民的生活密切相關,體現了民生大主題,也彰顯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公共服務水平。從這個角度上講,城市管理者能否給市民提供“方便”,體現出城市“以人為本”的人文基礎,彰顯出城市文明窗口的形象。而今,城市管理者想推出“共享廁所”,就需要沿街機關單位積極響應,雖說響應后會遇到一些問題,諸如人員進出頻繁,增加管理難度,以及隨之而來的衛生、用水、用電等。但說一千道一萬,這些都不是什么大問題,都能靠單位想辦法自行解決,關鍵是有沒有服務于民的決心和服務于社會的責任擔當。
當然,從眼下看來,單位內廁向社會開放,只是停留在對現有資源的挖掘上。而現實資源是有限的,只能解燃眉之急,必須從源頭上抓起,才能“治本”。因而,應當按照城市建設規劃和國家標準建設配套數量的公廁。按照國家標準規定,國家文明城市每平方公里公共廁所數量不少于5個,衛生城市不低于3個,人口密集區域還可以再多一點。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對城市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予以高度重視,不能一心只抓招商引資、關注GDP,而忽視了公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