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08 11:58:06
來源:東方網 作者:堂吉偉德
賀玉鳳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義務在延慶媯河兩岸義務撿拾垃圾,至今已堅持20余年,單是撿拾廢棄礦泉水瓶總數就近30萬個,成為遠近聞名的“環保奶奶”。不僅她去撿,她的兒子兒媳、孫子們都要去撿。她的孩子們都在市里上班,每次回來時,都要和她一起到河邊去撿垃圾,就連剛五歲的小孫子都說:“我要和奶奶一起去撿瓶子,保護環境,做環保小達人。”(3月6日《北京青年報》)
一個人撿一次垃圾不難,撿一段時間的垃圾也不難,難在堅持20余年而毫不松懈,難在家人反對依然如故,難在帶動了全家人參與,從不理解到支持,從“一個人的戰斗”到“全家人的參與”,“環保奶奶”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追求,什么是信念,什么是志愿,什么又是美德。“環保達人”所折射出的細節之美,點滴之美,煥發出耀眼的人性光芒。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大善由小善所匯集,大德由小德所累積。青山綠水才是金山銀山,生活物質再富足,若沒有“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環境,一切都會變得毫無意義。保護環境是國策,更是每個人的責無旁貸的義務,只有每個人都能心中有畏,心中有懼,心中有戒,保留最基本的底線意識和紅線思維,才不會放棄自己的責任,做維護公利和踐行公益的倡導者、參與者和實現者,而不是毫無關聯的旁觀者,或者是反道而行的破壞者。
環境的惡化和生態的破壞,跟每個人的活動息息相關。大的方面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出現了問題,小的方面是“各掃門前雪”的利己思維作祟,保護者成了破壞者或者旁觀者,環境就會變得極為糟糕。1968年英國加勒特?哈丁教授提出的“公地悲劇”理論模型表明,個人在復雜社會系統中的互動形成了悲劇的結果,每個人都知道別人的行為和自身行為的負面性,卻不是積極的反對與干預,而是加倍的攫取與破壞,從中獲取最大的紅利。資源的枯竭、生態的惡化、環境的污染和公利的災難,莫不是由此而形成。
經濟學上的止損到盈利,往往講求反向操作。破解公地悲劇離不開個體的參與,迫切需要個體的付出。從破壞者到干預者,從旁觀者到參與者,才能避免“是別人的事”“與己無關”的悲劇化。個體在避免和預防公地悲劇的作用分為多個層級,初級為不做破壞者或者控制自身的破壞行為,中級為參與干預并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高級是通過自身去影響和帶動別人,發揮示范性和監督力。“環保奶奶”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她沒有什么高深的理論去指導,而是堅信環境的保護需要自己的付出,“我不撿垃圾,誰來撿垃圾”“延慶的天能變藍嗎?水能變清嗎?延慶的環境能變好嗎?”
透過“環保奶奶”義務撿拾垃圾無疑對破解公地悲劇,可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方面有很多的例子,比如我父母所住的老舊小區公共衛生極差,整個小區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惡臭難聞,每個人都心存不滿,卻不愿意主動站出來,“反正就這樣”的心態下,而是把其當成天然的垃圾場,而更加放縱自身的行為。及至有一天,我的父母主動從家門走出來,拿起工具打掃清潔,而讓小區發生了巨大變化,才引起了其他人的檢視與參與。現在整個小區實現了高度的自治,主動打掃清治和參與管理已成為一種自覺。
大道至簡,最有價值的道理其實是最樸素的道理,很重要的道理其實是很平常的道理。這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修為。假若我們每個人都有“環保奶奶”這樣的思想境界與行動自覺,并將公共利益放在首位,時時刻刻要求自己,就不難成為“環保達人”和“公益達人”,人人參與和個個建設的愿景就不難實現。時下,社會治理提倡和要求共治,每個人作為社會事務和公共事業的參與者,對如何實現治理的公眾化和民主化,應當轉換認識和正確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