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2-09 10:26:09
來源:東方網 作者:丁慎毅
最近,一個新型職業——兒童主任亮相廣東基層社區。盡管他們在不同項目中有不同的稱呼:兒童福利主任、兒童福利督導員、兒童主任,等等,但他們都行使著同樣的職能:解決兒童福利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我國各地實行的“河長制”“道長制”等專人負責制度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兒童福利主任”在本質上也是“童長制”。其主要任務就是預防。他們是在村(居)開展與兒童相關服務的專業工作人員,工作在兒童身邊,定期進行兒童家訪、開展兒童及家長集體活動、組織社區宣傳活動,成為第一個發現兒童需求、第一個滿足兒童需求的人。
在廣東,為患有聽力障礙的兒童申請助聽器、為疑似患有多動癥的學生鏈接教師資源“送教上門”……作為社區2000多名兒童的“媽媽”,兒童主任羅月敏通過定期家訪主動及時“識別”困境兒童,并鏈接政策資源為他們提供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救助和服務。
長期以來,街頭的“花樣籌款”不時見諸媒體,什么舉牌求路人拍照,為身患噬血細胞綜合征的兒子籌錢治療,什么當人肉靶子為孩子困難求助等等,就是因為從社區組織到各級慈善機構以及公益組織缺少一張全覆蓋零距離的慈善救助網絡。而“兒童福利主任”恰恰通過打通“最后一公里”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說,那些實施了“兒童福利主任”制度的地方,就很少見到街頭籌款、兒童給警察打電話告家庭暴力之類的事。
除了城市社區兒童的福利外,廣大農村的留守兒童更需要“兒童福利主任”。《2017年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顯示,中國農村共有超過2300萬留守兒童。如果這些人都能及時得到“兒童福利主任”關注,就不會有“冰花男孩”成為網紅的事。我們高興的看到,各地都開始開展這一工作。2017年,湖北省所有鄉村全部推行了農村兒童福利主任制度,負責留守兒童的摸底排查、政策宣傳、發現報告和關愛保護工作,彌補缺失的愛。
自1990年簽署《兒童權利公約》以來,我國政府圍繞兒童福利制訂了一系列政策,城市貧困人口住房保障、免費普及義務教育、新農合、發放孤兒養育津貼、推行兒童發展綱要等多項重大措施相繼出臺,中國兒童生存、保護、發展的環境和條件都得到了明顯改善。自2015年8月民政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國部分地區開展基層兒童福利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后“兒童福利主任”將兒童保護工作落實到每一個社區,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的身上,來解決兒童保護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在兒童福利專業化上的有效探索。
但是也要看到,“河長制”“道長制”等之所以效果特別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行政負責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借鑒這個經驗,這就需要政府部門賦予“兒童福利主任”更多的權力,或者社區中的人大代表優先來做“兒童福利主任”,同時,讓公權力介入兒童保護工作,因為公權力是從法律和執行層面都能達到目的的最有效手段。如此,通過加強對“兒童福利主任”培訓,提升他們的溝通協調技巧,通過增強資源聯結能力,讓“兒童福利主任”提高工作效率,確保每個兒童都隨時得到救援幫助和保護,并實現其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