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機器人跟記者并肩工作,寫新聞,已經是一些媒體機構的現實。有些體育消息,如果不加作者名字,幾乎可以“以假亂真”。機器人都能寫新聞,記者們真要失業了嗎?
英國廣播公司(BBC)刊文稱,機器人新聞在人類世界普及的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對于此刻正在電腦前寫稿的記者們來說,似乎飯碗受到威脅,形勢不太妙。
文章稱,美聯社的一套電腦系統已經能夠從大量數據中篩選出新聞線索,編成新聞文稿;其中一部分混在記者寫的稿件里一同電郵給報刊客戶,而且不少還不加潤色就被報紙采用了。
《洛杉磯時報》自2014年就開始發布根據官方數據生成的地震預警消息。《華盛頓郵報》去年宣布將派機器人報道美國高中生足球賽。
機器人進入新聞編輯室,正值全球紙媒面臨發行量下降和廣告向線上轉移的雙重沖擊。
在越來越多的行業,機器人都被視為人工勞動力的潛在替代,而且成本更低。一種預測說,到2030年,機器人將從人類手里奪走8億個工作。但在新聞領域,它們能奪走的百分比有多少?
根據美聯社的試驗,目前階段機器基本上只負責在海量數據中搜索有用信息,但美國的線上線下媒體提供的內容,越來越多出自機器。
2017年,設在牛津大學的路透社新聞研究院做的一項研究發現,歐洲各地的媒體每月發表成千上萬篇機器自動生成的新聞,主要是迅速發布公眾感興趣的數據,比如選舉結果和經濟數據。
荷蘭一家通訊社在用機器更新寫給未成年人看的新聞稿,使用的語言較簡單。
迄今為止,已經上崗的機器人頭腦比較簡單。當然,在機器人世界,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很久。
然而,寫稿只是記者工作的一部分。機器能就特定話題做電話采訪嗎?能寫出有文采、直抵人心的報道嗎?技術上這是可能的,可以事先把問題擬好,讓機器打電話采訪。但編輯是否愿意這么安排則是另一個問題。
不過,更靠譜的判斷是,機器人或軟件將很快成為記者們手里的一個工具,用來搜尋新聞線索或生成內容。
但也有分析指出,這枚硬幣的另一面,是工具被濫用。在新聞和社交媒體行業,機器被用來生成和傳播假新聞,也已經跟機器手點贊、“僵尸粉絲團”之類傳統利用一樣,成為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社交媒體上已經出現這種跡象。
BBC目前還沒有采用機器生成的故事,但BBC的新聞實驗室正在研究讓機器承擔部分新聞采編和制作,包括聽寫采訪文稿、檢索公共數據找線索。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記者的核心職責是從采集到的數據和信息中篩選、掂量、分析、權衡、組織,寫出有理有據、有血有肉、全面平衡的報道。
BBC評論認為,這是一門活技術,代代相傳到今天,經過百余年的演化。如果說機器人最終也能掌握這門人性比重極大的技術,那也不大可能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