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北京與上海分別召開的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顯示,2017年,京滬的常住人口同時下降,這在1978年以來還是首次。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2015年,上海的常住人口出現1978年以來的首次下降,但在此后出現了反彈。2016年,北京常住人口增加2.4萬人,增長幅度為0.1%,當時就有預測稱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將出現下降。
目前,這一預測已經成為現實。但是京滬的常住人口下降是否是一個長期趨勢?這一結論目前還很難下定。
“最近幾年,京滬加快一般產業疏解,同時清理了違章建筑,加強群租房的管理,這會疏解部分人口。再加上高房價等因素疊加,京滬人口肯定不會再回到此前的快速增長了。” 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研究員丁金宏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但他也表示,目前尚不能確定是否已經迎來拐點。
根據此前的規劃,到2020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將控制在2300萬以內,并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上海更是規劃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而2017年,北京的常住人口為2170.7萬人,增長空間已經有限。上海的常住人口為2418.33萬人,更是幾乎沒有增長空間。
京滬常住人口同時下降
來自北京統計局與上海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78年以來,京滬的常住人口整體增加很快。
1978年,上海常住人口1104萬。這一數字直到2014年都在增加,當年上海常住人口達到2425.68萬。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為2415.27萬,比上一年下降了10萬左右。但是2016年上海常住人口為2419.70萬人,比2015年增加了約4萬人。2017年則為2418.3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7萬人。
北京從1978年到2017年,出現過兩次常住人口負增長,一次是1997年,還有一次是2017年。1978年,北京常住人口為871.5萬,這一數字一直增加,到1996年達到1259.4萬。1997年,北京常住人口下降到1240萬,此后再持續增加。2016年底,北京常住人口達到了2172.9萬。2017年,這一數字下降到2170.7萬。
換句話說,2017年是近四十年來,北京和上海常住人口首次同時出現負增長。
北京常住人口為何會下降?北京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龐江倩在1月1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北京常住人口下降有多重因素,包括近年來全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在逐年減少,人口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率的態勢比較明顯。
此外,隨著中西部發展水平提高,特大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在降低。同時,北京的一般非首都功能產業在向外疏解,這會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口減少。
“北京‘十二五’以來常住人口的增量和增速都在下降,且下降幅度在加大。因此北京常住人口出現負增長,符合北京人口發展變動的趨勢。”龐江倩說。
此外丁金宏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京滬常住人口下降,與本地戶籍人員生育意愿低有關。以上海為例,處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齡群體人數在下降,同時上海居民生第一個孩子的意愿也很低。
拐點仍難確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考慮到北京上海收入較高、機遇更多,即使本地居民生育意愿不高,但對外地人口仍有吸引力。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京滬目前老齡化程度在逐步加深。比如,2017年北京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常住人口為1586.1萬,占總人口比例為73.1%,低于2015年76.7%的數字。2015年北京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比重為15.7%,2017年上升為16.5%,即358.2萬人。
正因為如此,京滬服務行業仍需要大量外地戶籍人員補充,這些行業整體收入不低,對技能需求不大且門檻低,很多外地年輕人愿意從事。
現在的問題是,京滬對外地人口的吸引力是否在下降?
根據上海公布的數據,2015年上海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同比減少14.77萬人,同比降幅為1.5%。2016年上海外來常住人口為980.20萬人,同比下降了1.35萬人。2017年上海外來常住人口972.68萬人,同比減少7.52萬人。
北京暫時沒公布2017年外來常住人口數字。不過北京2017年常住人口整體減少了2.2萬人,同時2017年常住人口自然增長比上一年減少了7000人,可見實際外地戶籍凈流出人口預計為1.3萬人左右。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張耀軍指出,“隨著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人口會疏解一部分。但上海、北京的就業資源在全國來說是最好的。
他指出,如果只疏解產業,很多優質的資源還聚集在北京上海,這也會吸引一部分人群。“人們意識到大城市的資源有利于個人長遠的發展,能夠提升個人的視野和眼光,這也會促進很多人從小城市轉向大城市。因此從長遠來看,大城市還是有很大潛力吸納人口來就業的。”
據悉,近期廣州和深圳也會公布2017年常住人口數字,預計兩地常住人口仍將保持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