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1月9日刊發一篇《強推關注公眾號基層干群煩透了》的讀者來信:一些部門和單位用公眾號、APP等現代信息手段傳播政策、公開政務,方便群眾辦事,是一件好事。但有的部門和單位卻層層下任務,要求強行關注下載……群眾來辦事,要求辦事群眾先下載APP、注冊并捆綁手機號、填寫個人信息,有時還強行要求完成100條至200條下載任務。其程序繁瑣,既誤時間又耗流量和資費,群眾很有意見?;鶎痈刹棵刻煲簧习?,就得打開各類APP和公眾號,發朋友圈、點贊并截屏反饋,同樣不堪其擾。
政務類APP、公眾號的大量涌現,是互聯網時代快速發展的產物,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在這個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移動終端越來越普及的時代,政務類APP、公眾號滿足了信息快速共享的民生訴求,老百姓動動手指頭,就能了解到政策法規、政務公開、便民信息等等,甚至可實現一些民生事項的在線辦理,也可在線傳遞民意。故有網友說,一個運營良好的政務APP、公眾號,裝載的是一顆便民心。
然而,《人民日報》那篇讀者來信,確實指出一個普遍問題:政務類APP、公眾號的研發建設已達到過猶不及的地步。不少部門和單位一哄而上、競相比拼,甚至一搞就搞好幾個,有的還為某個單項活動研發建設,極力追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且當作裝點基層政務智能化、現代化的技術道具。若再輔之以行政手段層層分解、強行推廣,將辦事與下載APP、關注公眾號相捆綁,不下載或關注就不給辦事,就是在強人所難、好心辦壞事。
大量強推政務類APP、公眾號,其實是在制造新的形式主義?!栋朐抡劇冯s志去年10月報道,一個基層工作人員抱怨,一個市級部門的公眾號要求他們完成的關注量與區域戶籍人口數基本等同,“這怎么可能?難道連襁褓中的嬰兒都得掛部手機?”有基層工作人甚至說,“管他瀏覽量多少,領導看到就行”??梢?,這實質上就是在追求形式主義。此前媒體報道的部分政務App久不更新、便民信息不足,“僵尸”一般,就是明證。
大量強推政務APP、公眾號也在無謂消耗公共財政。開發運營政務App、公眾號需要花錢,花的是納稅人的血汗錢。有的政務App以信息發布為主,為非商業產品,多為一次性開發,成本或許不大。但有些政務App,據說一次性投入的開發經費就約有數十萬元,外包給一些公司更新維護,每年大概還要投入數十萬元經費,多的上百萬元甚至更多。
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大對政務類APP、公眾號的檢查和整頓力度,避免其重蹈“僵尸網站”覆轍,給基層干部群眾帶來新的負擔。政務類APP、公眾號的建設也應強化頂層設計,打破各自為政、各搞一套的做法,一市甚至一省有一兩個就足夠,至于各地方各部門的內容模塊,可根據政務需要進行調整和設置。政府開發App、公眾號還應考慮群眾需不需要、成本壓力大不大、社會效益好不好,更應考慮能否形成持續長效的維護更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