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公布以來,迄今已接近3年,按照試點要求,2017年要總結出試點的初步成果,據記者了解,國家發改委已對第一批試點進行評估。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以人的城鎮化的核心,扎實有序地推進各項工作,城鎮化發展水平和質量穩步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新進展。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居住證制度全面落地。武漢、成都、鄭州、西安等二線城市紛紛出臺吸引大學生落戶的政策, 人地錢 掛鉤等關鍵性政策出臺實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性通道已經打開。”11月9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第二屆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實踐論壇”上表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的總數已擴大到兩個省和246個城市(鎮),目前,我們正在組織開展第一批試點地區的評估,將盡快復制推廣一批成功的經驗。
就在11月初,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召開了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部分地區經驗交流會,第一批試點地區紛紛對試點情況進行了總結。
第一批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
相較于此前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強調的是“人的城鎮化”,新規劃更重視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而非直接投入大規模興建基礎設施,同時,鼓勵社會資本參與。
2015年2月,江蘇、安徽兩省和寧波等62個城市(鎮)被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這也是國家首批試點地區。隨后,國家發改委又分別于2015年11月和2016年12月公布了第二批和第三批綜合試點的名單。
據記者了解,三批試點在地理的分布以及任務的安排上因地制宜、各有分工。
從地理位置上來講,首批試點地區綜合考慮了申報地區的工作基礎和試點工作方案,兼顧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和不同層級城市(鎮)。比如,安徽是國家開發銀行在全國第一個金融支持城鎮化試點省份,雙方正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開發園區產城一體化、現代農業、保障性住房、土地整治和土地儲備等領域開展合作,擁有良好的試點環境和基礎。同時,第一批試點的任務側重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創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綜合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在進行第二批試點地區選取時,從地理位置上則適當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適當傾斜、根據京津冀協調發展要求適當向京津冀地區傾斜、在長江經濟帶地區選擇若干具備條件的開發區進行城市功能區轉型試點,優先考慮改革意愿強、發展潛力大、具體措施實的中小城市、縣、建制鎮及符合條件的開發區和國家級新區的原則進行了評審。而這批試點地區的任務主要涉及到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新型城鎮化試點很重要的試點內容就是農民工融入城鎮,開展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是農民融入城鎮的前提。
第三批試點名單大量增加了民族地區的試點,僅第三批就有30個民族地區入圍,而當時恰逢中央加強扶貧的相關工作,而新型城鎮化與扶貧開發兩大國家重大戰略體系相得益彰。同時,該批試點主要突出地方特色,重點在農民工融入城鎮、新生中小城市培育、中心城市建設、城市綠色智能發展、產城融合發展、地方文化保護傳承、城鄉統籌發展等領域積極探索。
根據當年的規劃,第一批試點到2017年應取得階段性成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2018—2020年,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試點地區的成功經驗。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最大的潛在內需,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突破口,同樣是引領 十三五 經濟發展的新引擎。”11月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表示,過去5年,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這是非常快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來看,2014年的中國城鎮化率為54.77%,2015年的數據為56.10%,2016年的中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7.35%,每年的增速均高于1.2%的平均值,也就是說,第一批綜合試點啟動的近3年來,國家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相對明顯。
城鎮化體系將更有層次感
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以上,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新型城鎮化的成績單舉世矚目,下一步,提高城鎮化質量成為關鍵。
“在新型城鎮化過程當中,我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比如,城鎮化質量仍然不夠高,農業轉移市民化政策還不夠落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發展不夠協調,城市生態環境仍然突出,特色小鎮建設存在盲目發展傾向,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不完善,這些問題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認真解決。”胡祖才表示,新時代對新型城鎮化提出了新要求,推動新型城鎮化在新起點上取得新進展。
據記者了解,十九大報告已將區域協調發展問題提升到空前高度,而城市化戰略正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城市群未來將是我國大部分人口與產業的承載地,解決好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問題,就解決了區域不均衡的問題。此外,城市化紅利向鄉村的不斷擴散,將成為中國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
中國城鎮化的重點已經從速度轉向優化,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點,城鎮化體系將更有層次感。
“現在我們還在看城鎮化率是多少,關注經濟行為、物質形態的東西比較多,不過,10年、20年以后,大家不會再關注這個,城鎮化更重要的是改變所有人,城鄉居民的消費的水平、消費的方式以及生活的方式。”11月9日,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總規劃師袁崇法表示,在其調研中發現,很多農民不愿意進城,究其原因,最開始有很多置換條件讓農民進城,但是,進城以后發現沒有充分就業,另外,即便有了就業,依然有各種的不適應,為此,把整個的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實現商業網絡全覆蓋,整體提升農村實現現代化服務生活、服務方式的這樣一個狀態、局面出現,其實這也是城鎮化的一種體現。
也就是說,此類城鎮化的問題可以有兩種解決方式,一種是按照戶籍政策不變,容納更多的農民進城。另外一種,想辦法打通公共服務的障礙,扯平社會福利保障,淡化戶籍影響。
在實現現代化的征程上,農村始終是一塊短板,要建立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暢通成鄉間要素流動渠道,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
就此,胡祖才同樣建議,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以都市圈、通行圈為抓手,通過三四線城市與中心城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高三四線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同時,探索建立城鄉融合發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