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2日披露了該機構攜手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歷時數月所做的《老年保健品消費調查報告》,調查報告顯示,近七成老年人一年內購買過保健品,近四成子女認為父母有過非理性消費保健品行為,但老年人的實際消費超出子女的估計。同時,老年人非理性消費保健品的比例與其年齡、健康狀況、子女關系相關。
老年人非理性消費保健品導致的財產損失和家庭矛盾,媒體有諸多報道,輿論也反復進行了引導。一個消費問題升級為社會問題,之所以遲遲未能得到解決的原因,在于未能找到問題根源:一直以來,針對老年群體非理性消費保健品的行為,問題指向都偏向于市場因素,側重于對虛假宣傳和洗腦式營銷的打擊,卻相對忽視了老年人非理性消費的情感需求。
在各類保健品的宣傳中有諸多煽情文案,比如“擁有再多的財富,都不如有一個好的身體”“兒子再孝順,都不如保健品對個人帶來的好處多”等等。在宣傳保健品時,很多宣傳人員還會偷換概念,把孩子是否讓老人購買保健品或給予經費支持當做“檢驗孩子是否孝順”的標準。老年人對于自身健康的關注以及擔心因出健康問題而無人料理的焦慮,就容易被商家的噱頭所吸引。另外,兒女“常回家看看”的情感慰藉過少,長期的情感饑渴讓老人們選擇保健品作為一種替代。
基于健康焦慮和情感替代的雙重需求,讓眾多老年人成了保健品最忠實的消費者。《老年保健品消費調查報告》的調查結果也印證了上述論斷:老年人非理性消費保健品的行為,依然是他們稀釋和消化現代老齡化社會痛苦的特有方式。
有鑒于此,打擊虛假宣傳,倡導理性消費,從供需兩端雙向發力,應是解決問題的治標之法。而治本之策,則是要正視并回答“如何關愛老人”和“解決老齡化痛苦”的問題,除了兒女們多行孝道,讓父母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之外,政府相關部門、民間機構和社區組織還應加大關愛和扶助老人的力度,主動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緩解他們的空巢煩惱,由此引導他們回歸理性。不改變老年群體時下的情感饑渴,不解決他們的心理與情感需求,保健品依賴癥就始終難以得到解決。
總之,反思家庭責任缺失和社會機制缺陷,真正認清老年人非理性消費保健品的問題實質,并采取針對性措施,才能正本清源,最終實現“如何養老”的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