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先修課程試點項目2017研討會最近在北京召開,據透露,包括衡水中學等17所學校成為示范基地學校。目前,中國大學先修課程已經在110多所中學開課運行,1000多名教師接受了資格培訓,16000多人次的學生注冊了選修課程。
大學先修課程,顧名思義,就是讓一批“學有余力”的中學生提前接觸大學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通過統(tǒng)一的考試,成績可以成為大學自主招生的重要參考。這在國外并不是新鮮事,在國內也研討推行了多年。因為有“學有余力”這個前提存在,所以能夠接受這些課程的,必定是尖子學校的尖子學生。通過報道可以看到,無論重點中學的校長們,還是高校,都對這個課程表現出相當濃厚的興趣。中學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優(yōu)秀生源,而大學則可以借此提前“掐尖”,把好學生收入囊中,省得在高考后再和別家“搶狀元”。至于那些好學生,可以在更高層級競爭,減少失誤率,實現多方共贏。
誠如主導此事的中國教育學會領導所言,這么做有助于中學的教育改革,能體現“因材施教”,還能搭起中學與大學的橋梁。但細想下去,還是有一些疑問需要探討清楚。比如,在大多數中學生都感覺到課業(yè)壓力和升學壓力巨大的今天,是不是存在課時已經富裕到可以選修大學課程的地步?已經學過大學一些課程的中學生,將來升入大學后勢必又與同學們進度不同,那么他們在大學里學什么?是不是又可以提前學習更進一步的知識與課程?
當然,以上疑問要講清楚,并不是很難。大學先修課程的難點在于,它還是與升學掛鉤的。尖子生們通過考試,很可能就成為大學自主招生的對象,等于提前對高等教育資源進行了“預約”。如果再進一步強化下去,會不會成為又一根“指揮棒”?刺激更多的學生去“學有余力”?刺激更多的大學在中學開課?刺激更多的學生假期變成了先修課程的學習時間?然后,強者恒強,弱者恒弱,高等教育資源,就有可能進一步向“精英”中學、“精英”學生們傾斜。
提出這些疑問,并非要否定大學先修課程,而只是希望主導者和參與的大學中學,能慎重推行,盡量找到因材施教和教育資源分配的平衡點。國外類似的課程很多,不過,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學校與家長的教育理念,都和國外有著很大不同。找出中國的特色,摸索出中國的規(guī)律,制定出符合實際狀況的規(guī)則,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才能讓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