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前,被稱為投資圈“大嘴”的金沙江創投創始合伙人朱嘯虎在朋友圈怒懟馬化騰的對話被廣泛傳播。二人看似在爭議共享單車的車鎖問題,但實際上二人爭議的更關鍵點,是兩人分別投資的ofo和摩拜單車,誰才會是笑到最后的贏家。
如今ofo和摩拜的競爭仍舊難分勝負,朱嘯虎當時的留言“數據說明一切,1年后看”依然回音未絕。可也就不過短短三個月,據媒體報道,朱嘯虎最近卻改口表示,雖然ofo與摩拜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但每個月仍然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運營,唯有兩家合并才有可能盈利。在被問到“誰合并誰”的問題時,他表示,“這對資本來說并不重要”。
有網友調侃,出來創業,遲早是要合并的。看來在世易時移的大勢面前,君子一言的保質期也要大大縮短。當然對于投資人的角色來說,誰合并誰確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屆時能否以滿意的價格套現離場。
但朱嘯虎的態度從當初的力撐轉為如今的觀望,也隱約看出這一行業正在發生的變局——這三個月間,多項針對共享單車領域的政策出臺,其中包括了多個城市的總量控制規定。
當投放量競爭上已經沒有空間可言,當“數據不再說明一切”,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接下來的競爭可以說是進入了赤膊戰的階段,而考驗的,則是商業模式的韌性。
出行領域的創業浪潮是近些年的熱點領域,不過兩三年時間,從興起到廝殺再到重組合并,一切都發生得迅雷不及掩耳。當共享單車接過了網約車的熱度,這一行業的“燒錢”廝殺,比之前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許多城市堆積成山的“共享單車墳場”,背后都是曾經希望以量取勝的資本企圖。
當然我們并不否認,這種對創新商業模式的努力是值得認可的企業家精神,而優勝劣汰、通過兼并重組來追逐規模化效應也是正常的市場規律。可如果我們重新回顧共享單車以及此前的網約車領域的資本戰爭,會發現有太多不理性而導致的不必要。
即使其中翹楚如摩拜和ofo,還被天風證券的研究報告評價為“完美而無用”。摩拜和ofo小黃車現階段的商業模式僅僅是溫室里的花朵,在現實環境下,均無法創造利潤,僅僅是對資本的內耗。相比之下,那些市場跟隨者們,除了燒錢之外,并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創新。而由于市場的需求和供給傳導有滯后性,在前期盲目跟風投放之后,如今共享單車迎來了批量死亡。
但是,小型共享單車公司的死亡是小事,其所投放的共享單車治理成本,卻要城市公共管理來承擔。而這也重新提出了一個老問題: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究竟價值幾何,我們的城市到底需要多少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合并死亡潮事實上已經不可避免地到來。這也證明在出行領域,“最后一公里”的需求盡管存在,但遠遠不如人們所想象的那么龐大。它本質上依然是一個出行的細分領域。就連馬化騰也有同樣的擔憂,在今年初他就表示,“在資本的推動下,滿大街的車子,什么顏色都有,街頭不夠擺了,而且現在又產生了新的問題。”
當資本的盛宴過后,無論是批量死亡還是巨頭合并,都證明需求重估之后的共享單車洗牌已經開始。而這應該是朱嘯虎態度轉變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