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聯合國環境署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召開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發布了《中國庫布其生態財富評估報告》。這也是全球首部由聯合國官方發布的生態財富報告。
聯合國之所以發布《中國庫布其生態財富評估報告》,是因為內蒙古庫布其荒漠的治理獲得了非凡的成就。迄今,庫布其共計修復綠化沙漠969萬畝,固碳1540萬噸,涵養水源243.76億立方米,釋放氧氣1830萬噸,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價值3.49億元,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人民幣,其中80%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帶動當地民眾脫貧超過10.2萬人,提供就業機會100多萬人(次)。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是全球生態領域的難題。目前,僅僅在過去的18個月當中就有20個國家宣布進入干旱緊急狀態,但中國總面積1.86萬平方千米的庫布其荒漠現在植被覆蓋度已達53%,庫布其也成為全球首個被聯合國和國際社會認可的沙漠治理中國方案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案例。
中國境內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占國土面積的近1/5。在積極治理下,中國已經實現了荒漠化土地零增長的目標。與20世紀末相比,今天中國的荒漠化面積由每年擴展1.04萬平方千米轉變為每年縮減2424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積由20世紀末每年擴展3436平方千米,轉變為現在每年縮減1980平方千米。
再過一個月,諾貝爾獎又將公布新一年的獲獎名單。中國治理荒漠的成就不由讓人想起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在1977年啟動了“綠帶運動”的肯尼亞環境和自然資源部副部長旺加里•馬塔伊,在近30年里動員非洲婦女種植了近3000萬棵樹,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為上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兩相比較,中國僅庫布其荒漠的治理成就就有理由獲獎。當然,獲獎有一定的機遇和標準,而中國的治理荒漠成就也是無數人奉獻的結果。
即便中國治理荒漠的成果和貢獻無法獲得諾貝爾獎,但其成就已經舉世矚目,得到認可。今年8月,中國就被世界未來委員會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組織授予“未來政策獎”。更重要的是,治理荒漠的成功經驗傳遞給各國,極具深遠意義和現實意義的思考——盡管地球上的自然和社會環境還不盡如人意,但是人類有能力和責任修茸和創建更好的宜居之地,讓荒漠變為芳草萋萋,綠樹成蔭,碧水長流,鳥語花香,百果甜美的人間天堂。
另一方面,荒漠化治理是并非是植樹造林那么簡單,而是需要探索適宜的方式,并且需要采用科技的力量。對庫布其荒漠治理是種植了適宜沙漠生長的沙漠耐旱植物,還種植了甘草等固沙培土的植被,并利用平移機械化種植,讓植物深埋在沙地中生長,其綠化面積可擴大10倍。同時,種植的甘草又是中藥材,不僅與多種樹木形成高低不同的植被以綠化沙漠,還因此建立了甘草藥業產業鏈,讓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
中國治理荒漠的成就向世界傳遞了一種信息,在與荒漠化作斗爭時需要堅韌、堅持,正如逆水行舟,如果沒有打持久戰的毅力,幾十年如一日的修復荒漠和艱難探索,就不可能讓荒漠一點一點地復原,成為綠洲。中國人在治理荒漠的探索、智慧、科技創新和治理成果,比諾貝爾獎的榮譽和獲得諾貝爾獎的實質貢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