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停車資源的浪費是造成目前北京停車難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北京市交通委昨日發布了停車資源普查報告。截至2016年底,全市城鎮地區最終核定車位總數為382萬個,全市城鎮地區夜間停車總數為384萬輛,停車供需總量相當,但全市城鎮地區居住停車缺口總量達到129萬,夜間停車供需矛盾最突出。
作為北京的車主,最現實的感受就是,白天出門交通擁堵,馬路仿佛停車場;晚上回家停車困難,兜兜轉轉找不到位置。我住的小區雖說已經在五環邊上,而且相比一些固定車位的小區,已經實現了流動車位管理——不設置固定車位,業主車輛先到先得。白天還好,但是如果夜間稍微回來得晚一點,就基本沒有位置。只能冒著被貼條的風險停在小區外的路邊。
而在許多老舊小區,由于原居住配套未考慮到車輛的增多,車位遠遠不足。除此之外,私裝地鎖強占公共車位現象屢禁不止,導致車主有位不能停,有路不能過,公用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把固定車位流動化管理,能夠有效盤活車位的使用效率,這已經是比較積極的嘗試。但僅僅依靠這樣的盤活,還遠遠不夠。在我家小區門口就有一塊公共用地,如果能夠開放供車輛停放,起碼能停下20輛車。但是由于樓宇底商私裝地鎖,白天行人難以通過,晚上歇業車輛也無法停放。不僅浪費了公共資源,還導致小區外部路段經常性擁堵。
公共資源的浪費是造成目前北京停車難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從數據就能看出,全市公共建筑車位總量為147萬個,夜間停車總量為58萬輛,約有90萬個停車資源可供使用。也就是說,屬于機關單位、公司及商業的車位,事實上很豐富但不開放,夜間居民沒車位,整體的車位利用率極低。
其實,在停車位供需總量相當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探索更科學的管理配置方法來盤活利用率。比如可以在老舊小區設置停車樓,優化綠化帶布局、拆除違建等方式,利用有限的公共用地創造更多的車位。還可以考慮優化公共車位使用,分段計價的基礎上,推出更多優惠政策;還可以開放政府、公司封閉停車場供居民使用,提高夜間閑置停車場使用率。而且,目前許多創業公司等都已經通過大數據平臺實現了車輛進出場的智能控制,在技術層面完成對停車位的科學管理已不是什么難題。
盤活存量停車位,涉及多方的利益博弈,需要相關部門進行更加精細的規劃和管理。綜合運用立體空間、時間差、價格、技術等因素,盡可能地釋放供給端潛力,解決停車難或許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