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關于特色小鎮,有沒有教育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案例,或者您有什么樣的思考?
喬潤令:特色小鎮在這方面,包括浙江省,還沒有一個做得比較好的成功案例。這不像歐美國家,許多小鎮本身就是特色小鎮,因為中國的教育資源都不在鄉鎮,所以我建議在城市群內分享內部資源。在中國,民營資本進入正規教育很難。在北京的周邊地方,有很多做教育特色小鎮的空間。現在北京民營教育資源過剩,大量教育機構倒閉,資源閑置。將這些資源利用起來,搞一個類似的特色小鎮,就在校園里頭,把文化加進去,把培訓或者教育類似的東西加入,搞出一些特色,我覺得還是有希望。但是遠離大城市的地方,沒有資源,不宜搞教育。
問: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像劍橋、牛津等地,都是先有一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然后慢慢擴張形成,我覺得這實際上是以人物為中心形成的。中國也有鄉賢,與當地結合,他們可以承擔一個區域的文化藝術,用文教來驅動一個地方的發展。如何讓人回到鄉野,支撐和沉淀出一個真正的小鎮。全國有沒有這樣的先例——以人為中心、以文教為特色來驅動一個地方的發展,同時兼有一些產業?
喬潤令:這個命題非常有價值。中國現在不講情懷,是非公益文化為主的階段。做這個事情道理上沒問題,但是很容易發現到處碰壁,獲得的支持比較少。這個問題已經探討過,甚至做過:有人試圖以傳統書院的形式建設特色小鎮,還有周易小鎮……創意都非常多。但是這種東西我們甚至會清楚看到其敗落和結束。以教育為特色建設小鎮,生源會成為一個大問題:現在的年輕人看重應試教育,需要領取畢業證,而教育要想盈利需要發放畢業證;沒畢業證的屬于職業技能培訓。我們這是一種鄉賢、一種文化、一種情懷的培訓,現在我還沒發現這種情況能夠成立,沒人做,也做不了,這是很殘酷的。我們如果在遠離居民區的自然原生態地區建設書院,我也得出結論——基本上不行。對于這種情況,可能連政府領導都不支持,因為沒有社會條件支撐。所以說,我覺得這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
秦佑國:至于說能不能把大學或者是重要的學校辦到郊區,當年清華的位置也屬于郊區。像美國一些知名大學也有的在郊區。剛才喬主任所說的“發展階段”非常重要。美國出現這種情況因為這些大學屬于私立大學,當中國對少數富人開征高額稅收,同時又對慈善事業者減免稅收的時候,中國就能突破這個發展階段了,也能實現。我再補充一點,所謂特色就是要有區別,烏鎮不掛紅燈籠,這就是差別,江南多少小鎮,唯獨它不掛紅燈籠,而近幾年這么多重要的會議都在烏鎮舉行。這也會對我們建設特色小鎮有所啟發。
問:我們對特色小鎮的理解可以歸納為三個數字——三、二、六:三是指無特色不小鎮、無產業不小鎮、無人流不小鎮;二是指特色小鎮的發展需要兩個引擎——產業引擎和文化引擎;六是指特色小鎮建設的六個階段——頂層設計、投融資、產業建設、小鎮的建設以及產業的植入、運營管理和品牌的提升。這是我們對特色小鎮的一些理解和認識,希望喬主任和在座的嘉賓給我們作指點。
喬潤令:我今天講了一個小時,我一直沒講什么是特色小鎮、什么不是特色小鎮。我堅決反對特色小鎮搞國家標準,也堅決反對特色小鎮搞省級標準,一旦有了標準就沒有了特色。千城一面的原因就是有標準,一旦有了標準答案,行政化主導下的一定是“萬鎮一面”,特別可怕。特色小鎮絕對不能搞這一套。我認為特色小鎮一定是多元化的,千萬不要給它戴帽子,沒有標準答案,有了標準答案就不是特色小鎮了。
問:現在有據可查的特色小鎮的建設目標應該能超過5000個了,包括各省和各部委的數據,甚至有的企業家放言要在幾年內建設一百個特色小鎮。在這種建設特色小鎮一哄而上的形勢下,請喬主任發表下意見,讓大家理性對待。
喬潤令:這屬于體制問題,不是個人的問題。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這個問題了:國家政策一支持,很容易過剩。這種情況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已有7起,不新鮮。這是由市場化不足造成的,如果完全實現市場化,結局一定是多元化。所以說我們期待市場化主導。這次關于特色小鎮的建設,國家極力避免政府主導:國家發改委下發的文件既不提審批,也不提支持,包括“千鎮千企”也是靠自己做,完全和過去不一樣,全部是市場化,國家發改委不參與。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下一步怎么解決,制度要調整,如果制度不調整三年內特色小鎮一定過剩。現在我們看,光伏過剩、風能過剩、生物制電過剩,都是體制原因。國家支持,本身沒問題,但是國家一支持,全國各地一哄而上,就很可怕了,這需要國家慢慢調整制度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