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媒體報道說,在東北,大學生畢業后最大的人生規劃就是“吃上公家飯”。有人考了9次公務員,有人花了大錢“打通關系”,有人放棄民企的高薪,有人爭破頭只為一個掃大街的事業編制。他們堅信,“沒有編制,你什么也不是”。
看到這則新聞,唏噓之余,隱約看到“年輕人該不該去體制內”的困惑。然而,當“體制”和區域發展關聯在一起,問題就變得不簡單了。如果說對于市場經濟發達地區的年輕人來說,到什么性質的單位工作,關系到個人價值觀、發展定位的自由選擇的話,那么東北年輕人的選擇區間可能很狹窄。在哈工大舉辦的一場招聘會上,大部分參會私營企業來自外地,如果不離開家鄉,畢業生還有不一樣的選擇嗎?
市場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發展不健全,去留體制內就是個偽命題。誰都有權追求舒適的環境,現實中,如果一份“體制內工作”給人充分的保障感、提供體面的生活,而“體制外”看不到遠大的前景,就別怪求職者“趨利避害”。
在創投領域,有一個常用名詞叫“試錯成本”。在“編制”成為香餑餑的地方,年輕人的試錯成本往往更高。江浙滬的淘寶青年可以不停嘗試新的產品,創造新的需求,直到成功與市場對接,但在東北,錯過編制可能意味著錯過很多機會,放棄編制又意味著獨自面對未知的未來。編制給人以安全感,歸根結底還在于市場不夠強大,不足以在一次失敗以后,為年輕人緩解社會和周邊的壓力,提供更多的嘗試機會。
其實,東北人并不懶,一旦有適合自身的新業態,他們也會抓住機遇,趁勢追擊。比如,以李天佑為代表,網絡主播就有很多東北人,說東北人占領直播業半壁江山并不為過。
不過,網絡直播終究是特殊的業態,它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因此也不會“水土不服”。人們更關心的是:更多的實體民營經濟能否在東北落地生根?東北能否搭上轟轟烈烈的創投熱潮的班車?眾所周知,北京、長三角和珠三角是傳統上創業的“三極”,但近年來諸如成都、貴陽、鄭州等中西部地區,也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創新型產業。東北區位條件并不差,豈能在這場競爭中落伍?
與東北青年在本地求職追求編制相對照的是,遷徙到外地的東北年輕人,展示出強勁的活力和潛力。很多一線城市和“準一線城市”都能看到東北人奮斗的身影,以至于給人造成了東北年輕人流失的錯覺。據國家發改委的調研,東北地區并不是人口凈流出最突出的地區。不過,有一個猜想值得更細致的觀察——東北最優秀的年輕人去了哪里?他們是留在本地守著一份編制,還是更愿意到外面闖一闖?
當穩定的編制內工作成為一種集體追求,還可能導致“吃螃蟹者”成為異類。“既得利益者”能不能脫離自身利益格局,為變革讓出一點空間,才是推陳出新的關鍵。與其抱怨體制,不如改變人的因素,人變了,體制自然會朝更好的方向前行。如果每個人都沿著僵化的路線,發展格局就可能越來越板結。
追求編制,本身并沒有錯,一個環境讓編制成為最好的甚至唯一的選擇,才是問題。東北要有更大的胸懷,容納下年輕人的理想和抱負。期待這片原本肥沃的土地重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