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一早,老太太的小兒子推開門,聞到一股異味。走進屋里,發現他媽側躺沙發上,沒了呼吸。”昨日,知情者對華商報記者說,南小巷附近一小區77歲的劉老太獨自在家,被發現時已死亡。
俗話說,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劉老太,早年喪偶,晚年和兒子生活在一起,和我們經常說的獨居老人相比,她的確還有一個兒子在身邊,可是,這個兒子“幾乎雙目失明,而且精神有問題,總在外晃蕩,不著家”。換句話說,以劉老太兒子的自身條件和狀況,是無法也無力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全部義務和責任的。而按照社區工作人員的說法,“兩女兒曾提出要跟媽媽住在一起,但因為弟弟不愿意,老人又偏向兒子,所以才作罷”。
某種程度上,這個家庭在圍繞老人養老問題的安排和布置上,已經為悲劇的發生埋下伏筆。可是,親人沒能體面地離開這個世界,他們一定很自責、很悲痛,我們又真的不能苛責什么。事實上,放在老齡化已經到來的社會大背景下看,當一起起老人在家中辭世多日卻無人知曉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我們可以看到,子女贍養老年人,固然是傳統孝道,但如果把老人的養老問題全部都推給家庭成員的話,這顯然不大現實,家庭已經擔不起所有的養老之責了。
不說別的,有調查顯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其中,獨居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近10%,農村留守老年人口約4000萬人,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數量龐大的空巢家庭以及獨居老人,這是不曾有過的變局和挑戰,已然倒逼著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養老問題的解決,關鍵是如何確立和分擔子女的養老之責,讓老人的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務以及精神慰藉,都有著符合人性和時代特點的安排和保障。
按照2013年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其中提出了諸多任務和目標,比如:“符合標準的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等服務設施覆蓋所有城市社區,90%以上的鄉鎮和60%以上的農村社區建立包括養老服務在內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和站點。”
應該說,破解養老困局的大方向已明,頂層設計已定,剩下的,就是在既定的時間表里,兢兢業業地推進和完成每一項計劃和任務,讓家庭、社區、機構一起為老百姓構筑起養老服務體系,如此,老齡化社會里,才會快樂地生活、健康地長壽、優雅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