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色‘一帶一路’,共享沙漠經濟”為主題的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日前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舉行,中國治沙的“庫布其模式”受到與會者高度矚目。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和締約國代表認為,庫布其荒漠化防治創造了市場化、產業化、公益化的治沙經驗,形成了“治沙、生態、民生、經濟”平衡驅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世界樹立了典范。
此前,7月3日在伊朗德黑蘭召開的國際防治沙塵暴大會上,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點贊中國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認為該模式體現了中國政府對環境的重視力度和在防治沙塵暴方面的積極探索,“值得世界借鑒”。另據報道,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9月初將在內蒙古召開,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將作為一項重要的“中國經驗”提交大會與各國分享。“庫布其模式”頻頻在國際會議上亮相并備受青睞,不但凸顯了中國防治荒漠化工作的突出成績,而且展現了中國治沙經驗走向世界、服務世界的樂觀前景。
隨著經濟實力和綜合實力不斷增長,中國在許多方面具有為世界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方案”的能力和條件。“中國經驗”“中國方案”的形成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實行“彎道超車戰略”的結果,即中國充分利用特殊的發展環境,抓住不可多得的發展機會,較短時間內取得超常規、跨越式發展,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包括,中國的“互聯網+”向縱深推進,移動支付引領“無現金社會”發展方向,共享單車走向世界等。
另一種模式是實行“創新發展戰略”,立足國情和實際,遵循普遍性規律,善于探索總結獨創經驗,潛心經營,穩扎穩打,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奮斗和創新,終于獲得在世界領先、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庫布其模式”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漠,曾是北京風沙的源頭。經過近30年艱苦創業,庫布其人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產業結合”“企業發展與生態治理相結合”“綠起來與富起來相結合”之路,當地龍頭企業億利資源集團發展成為市值近千億元的現代企業,30年間共計投入生態發展性資金380多億元,完成沙漠綠化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帶動10萬沙區農牧民脫貧致富。“庫布其模式”的最大特點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通過政府政策性支持、企業商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和生態持續性改善,把沙漠的問題變成機遇,把沙漠的負資產變成能產生GDP的綠色資產。
從全國范圍看,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萬多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2400多平方公里,在世界上率先實現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在此過程中,“庫布其模式”不但貢獻了可觀的縮減荒漠化土地成績,而且已成功走入甘肅、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區,以及沙特、蒙古、澳大利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幫助這些省區、國家和地區利用豐富的光熱能源,發展沙漠綠色生態產業等優勢產業。
發展中國家取得世界領先成績的上述兩種模式中,“創新發展戰略”往往比“彎道超車戰略”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也更具復制和推廣的價值。中國治沙的“庫布其模式”之所以引發國際社會關注與期待,主要就是因為該模式“值得世界借鑒”,比較容易被其他國家和地區“拿來”為其所用。這反過來又能為中國治沙提供更多對照性經驗與鏡鑒,讓“庫布其模式”變得更加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