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國務院扶貧辦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克服形式主義減輕基層負擔的通知》。這份1700字的文件開篇,即痛陳“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問題依然突出,一些地方還有新的表現。近段時間以來,各方面普遍反映,頻繁填表報數、迎評迎檢、陪會參會等耗費了基層干部大量精力,干擾了脫貧攻堅工作,影響了黨和政府形象,必須堅決制止”。隨即提出了“減少填表報數,減少檢查考評,減少會議活動,減少發文數量,規范調查研究,嚴格督查問責”六條具體舉措。
盡管這份文件只是扶貧辦一個部門發出的,但其問題導向和現實針對性確實值得各個地方和部門借鑒,其間也反映出“條塊關系”處理不當帶來的弊端。
部門與地方之間的關系,也叫做“條塊關系”。“條條”的優勢在于站位高、大局觀念強,然而其短處也很明顯,畢竟沒有身處第一線,一些決策難免會紙上談兵、拍腦袋制定。“塊塊”的優勢在于貼近實際、直面問題,掌握大量的一手信息,但其不足在于囿于局部視野、固守地方本位、缺乏大局意識。“條條”要更好實現其垂直管理的職能,必須仰賴“塊塊”的配合,做好數據收集和分析,了解真實情況。“塊塊”要獲得可持續發展,也必須自覺納入“一盤大棋”之中,統籌發展。
“條塊關系”處理不當在政府管理中并不鮮見。比如,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出現過會議集訓多、公文報告表冊多的現象。每個部門都根據自身工作要求地方采集數據,一來嚴重增加了基層工作負擔,二來嚴重影響了國家統計工作的權威性和系統性。加之這類工作往往時間緊、任務重、種類多、數量大,客觀上逼使地方采取“上邊要,下邊造”的方式應付了事,助長了統計造假的歪風。
為此,當時國務院要求各部門自上而下清理自查和各地方自下而上揭發“非法”表格,對文牘主義和形式主義開展嚴肅的批評問責。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統計報表滿天飛的不正常現象,清除廢止了一批冗余的報表制度,改進了黨的工作作風,優化了社會治理。
幾十年的政府改革中,簡政放權、清理文山會海一直是主要內容。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關鍵節點即將到來之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成為補齊短板的重中之重。可是,近一個時期以來,各方面渠道所反映的工作流程漏洞和基層干部苦衷,讓人們看到了某種文牘主義、形式主義的死灰復燃。
在信息化作為“四化同步”關鍵環節的大數據時代,以各類統計報表為載體的人為工作量有增無減,豈非咄咄怪事?部分干部為了獲得準確信息,將大量工作攤派到農村一線,使原有依托于熟人社會環境的、較為自然的社區治理關系驟然緊張。部分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疲于登記造冊,部分貧困農戶的真實信息得不到反映。
一些“三支一扶”(支農、支教、支醫、扶貧)計劃、西部志愿者計劃和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入選者,也陷入于村委會辦公室的各類文牘工作的汪洋大海之中,成為應對各類報表的office達人,卻連下到農戶家中調查研究的時間都排不出來。難道他們“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只能做這些紙面工作嗎?形式主義的可怕后果,由此可見一斑。
人們有理由期盼國務院扶貧辦通知文件中的六大“干貨”舉措順利落地,因為這不只關系到精準扶貧工作的扎實推進和不斷完善,更是這五年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必然邏輯延伸。要將改革真正進行到底,就必須將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