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國資委總會計師沈瑩昨天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今年上半年央企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2.5萬億元,同比增長16.8%,已連續5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累計實現利潤總額7218億元,同比增長15.8%,凈利潤5353.2億元,同比增長18.6%;102家央企中有99家企業盈利,48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10%,29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了20%。
經過兩年左右陣痛徘徊之后,央企利潤終于止跌回升,且利潤結構也有所優化,央企已基本走出了經營低谷,承受住了改革風險考驗。不僅如此,央企利潤結構也呈現不斷優化之勢,如中央石油石化企業成品油產銷量、中央電力企業發電量、煤炭企業原煤產量等同比增幅較大,商品煤銷量同比增長16.6%,航空企業、水運企業運輸總周轉量同比分別增長9.9%和5.3%。這些都顯示了央企發展趨勢向好的局面。
央企瘦身健體提質增效、全面改善運行質量終見成效,致使生產經營成本大幅降低,利潤快速上升。此外,在加強債務風險管控、優化資本結構、穩妥推進市場化債轉股、全面排查債券兌付風險、健全風險應對機制等方面,也取得了明顯成效。這些都表明央企抗經營波動及風險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央企利潤大幅增長的核心意義在于,為持續深化國企改革蓄積了巨大的動能。首先,央企贏利能力增強既為深化改革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為推進國企改革起到了良好示范效應,讓國企能樹立更加堅定的改革信心,迸發出更大發展潛能,戰勝經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還能消除對推進改革中的一些模糊思想認識,掃除改革過程中的消極觀望、猶豫不決等思想障礙。
其次,為國家上繳了巨額稅費,增強了中央政府繼續推進和深化國企改革的堅定決心,為加速推進各項經濟改革奠定了物質基礎,使政府更有底氣大膽推出有利于國企改革的各種政策措施,比如國企混改、員工持股等等。央企是中國經濟支柱和改革創新的物質基礎,央企利潤大幅增長既能讓其更好地承擔振興中國經濟的重任,又更能為提振實體經濟發展信心“打氣壯膽”,讓各級政府及全社會更能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希望。央企利潤大增,更表明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以及“三去一降一補”工作目標是正確的,同時讓各級政府和央企進一步明確,只有堅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持續不斷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要效益,才能為推動國企全面復蘇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再次,央企利潤大幅增長具有較強的預示效應,當會激勵央企戰勝改革和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困難。央企利潤是在去產能、清退僵尸企業的艱難環境下取得的,如鋼鐵、煤炭兩大行業去產能效果明顯,清退僵尸企業及治理特困企業也有了新進展,這既說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發生可喜變化,也表明央企已積累了戰勝經濟困難和應對經濟競爭挑戰的豐富經驗,為下一步更多地贏利、更好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央企發展依然面臨不少困難或問題,需要采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一方面,世界經濟仍在艱難復蘇,國際貿易低迷,保護主義加劇,地緣政治風險增加,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和推進,我國將有更多央企走出去,必然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的沖擊。
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現狀仍處于“三期疊加”階段,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部分央企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去產能壓力較大。清退僵尸企業和治理特困企業依然存在不少困難,且央企自身仍存在結構性矛盾需解決,央企經營利潤仍有下滑的可能。對此,各級政府及央企自身應保持足夠警覺,不能有絲毫懈怠,才能確保央企保持平穩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