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平: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中海聯行投資顧問公司董事長、柬埔寨共發國際投資集團執行董事
關于城市的發展演變。小城市要大作為,首先要回憶一下自古以來城市的產生與發展的演變過程。幾百年前,在農耕為主的時代,馬車成為人們在城市間行走的工具,一個城市的出現和存在,第一是由于行程距離需要歇腳,第二是該地有豐富的物產,第三是這里適宜生存和生活,進而逐漸成為市鎮。在一百年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到了工業時代,火車成為人們穿梭在城市間的工具,火車站點的設立,把城市間的距離拉大,不同地方物產的交換更加多樣性,人流和物流逐漸形成規模,規模化城市也隨之而出現。與此同時,由于“過路經濟”,即大站點之間還有小站點,也就形成小城市群。幾十年前,我們迎來了高速公路時代,隨著高速公路的興起,許多小站點市鎮消失,沿著高速公路的樞紐站,又有了新的功能城市的出現,開發區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產物。十幾年前,有了高速鐵路,城市高鐵的時代到來,又出現了新的城市規模和形態。將來,也許當我國綜合國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短途的城際飛行成為可能,伴隨著城市機場的建設,還有可能出現新興的城市模型或以機場為紐帶的城市圈。綜上所述,研究城市群的發展,應該考慮它存在的基礎和需要,進而再研究它的內容和發展。
關于開發區的發展演變。小城市有大作為,多指開發區,因為它集中了母體城市的創新資源和經濟要素。關于開發區如何成為一個城市群的經濟中心,我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以中關村開發區為例,與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小城市如何大作為”。
二十年前的中關村區域,其地理定位主要是由50多個科研院所和30多所大專院校所組成的方圓不過5平方公里的地區。由于改革開放的政策,使這里科研和教育資源市場化的激情被點燃,很快形成人們矚目的獨特的經濟活躍區。北京市和中央政府希望“小中關村”變成“大中關村”,將中關村的“經驗”復制推廣(實際上中關村的特定科研和教育資源是不可能復制的)到全北京市,并擴大中關村科技輻射的影響,北京市將所屬的5個開發區(海淀科技實驗區、亦莊經濟開發區、朝陽電子城、昌平開發區和豐臺開發區)組建成副省級中關村科技園區。在組建前,開發區各自為政,在招商引資時相互形成惡性競爭,甚至出現了項目建設“零地價”和“負地價”的招商情況。基于這種情況,新的中關村管委會(大管委),首先對各分散的產業園進行產業梳理,根據各園區自身獨特的產業資源要素和可能的發展途徑,確定引進企業的類型,并制定符合其類型產業的特殊政策,促使相對專業的產業得到有效吸引和扶持。經過幾年的磨合與研究,各個開發區產業得到定性,開發區各自確立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方向和產業特色。“大管委”只管把握方向和研究新政策,“小管委”抓生產落地和經濟效益,形成了各開發區短板剝離、主板強盛,指揮有方、分兵作戰,做到了有的放矢,避免了小而全的全盤接收和惡性競爭的缺陷,使中關村開發區迎來了快速發展和協同合作的大好局面。在此基礎上,中關村又進一步開展技術專業領域的產業促進研究,進而又派生出了國家生命園、軟件園、航天園、環保園等多類型產業園區,而且這些園區還得到了跨區域的發展,使中關村的科研與教育資源真正輻射到全北京市、輻射到全中國,影響到全世界。
上述舉例告誡我們,不能單純將小城市建設成大城市,在招商發展和周圍城鎮規劃時,要科學梳理和科學分類,還要考慮利用自身的歷史資源和周邊協同作用,周密計劃,階段性發展。總而言之,對于城市群的招商,要先有產業分類和規劃,再有城市規劃和建設,要懂得科學的招商和創新。
關于開發區的城市定位。開發區體制目前還不是城市概念,它只是城市中的一個“試驗田”,我相信,開發區很快將并入城市管理體系,不再是“實驗區”。開發區的誕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需要,是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而生成的特殊區域,是在改革開放初期,舊體制還沒有被打破、新體制還沒有被建立的特殊時期產生的“試驗品”。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今天的中國,很多模式已經成熟和定型,科學發展觀和實現“中國夢”的體制與制度得到重新建立,我們不需要再“摸著石頭過河”,不需要再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我們需要的是“以國家的利益”為準繩,“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依據法律和科學發展觀,去創造國家資源和中華人民福祉。開發區的生命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需要一個新的定位和名片,當今,開發區再圈地和大張旗鼓地搞建設已經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了,我們應該研究現有開發區的深層次挖潛,并借助于國際新經濟形態,利用開發區的創新空間,配合國家打一場國際技術經濟戰爭。
空港和臨空經濟區應該成為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特殊的功能區域,并起到相應作用。多年前我就表示,開發區應該成為城市組成的一部分,并承擔部分功能,不能太過獨立。當今開發區的發展定位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關閉:這部分開發區占用大片耕地卻撂荒,不能產生經濟價值,屬于浪費資源。一個方向是將其納入城市整體功能的一部分:這部分開發區的模式已經定型,產業發展已經具備規模,已經成為城市的一個特色。
關于北京新舊空港的分工與定位。首都國際機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為北京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如今,新機場在建,兩者肯定要在功能上進行分工,甚至會有很明確的主導產業任務。在這種新的格局下,包括產能輸出、功能分配,首都國際機場區域會被重新評估和規劃,我們要結合“疏解首都功能”和“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兩個要素,給這個機場開發區重新定位。
關于“走出去”與“一帶一路”。很多信息在提醒我們,目前我國的很多問題,包括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無法在國內封閉和獨自解決的,需要在國際化舞臺上去尋求解決辦法。我們各開發區同樣存在困惑的問題,也應該“走出去”,放大到國家層面或世界層面去研究解決辦法。有些得不到解決辦法的問題,不是沒有“解”,是不知道“解”在哪里。這就需要我們“走出去”,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尋找解決辦法。這就像我們學生年代解算術題,上了初中再看小學的難題就不是問題,上了高中再看初中的難題也不是問題。從世界各國來看,知名的、大作為的那些小城市,都不是解決本國問題的地方,它們都扮演了承擔全球某一功能的角色。例如,瑞士提供了世界的名表,新加坡控制并服務于馬六甲世界巷道,還有芬蘭的郁金香,泰國的香米……我國的浦東解決了部分亞洲金融活躍區的問題,三亞提供了度假的優美環境,義烏市向全世界提供小商品批發……所以,不論是空港還是小城市,都需要高瞻遠矚,需要將眼光瞄向“一帶一路”,需要“走出去”,當你站到世界舞臺上并占有一個份額后,小城市就完全可能產生大作為。
祝福在座的代表小城市的領導,再上一層樓,再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