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公安部交管局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首次突破3億輛。不論是官方數據還是切身體會,中國的城市道路無疑正在變得越來越擁擠,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城市難題:道路擁堵、停車困難、路怒癥、尾氣污染、限購限行……有媒體稱,中國城市正在出現“汽車社會”所特有的“癥候群”。(中新網)
汽車的普及,對社會運轉節奏、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的影響幾乎是全方位的。國外不少國家也都相繼經歷過或正在經歷汽車社會的“癥候群”。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們汽車社會到來的速度要快得多,這也導致汽車與現有社會的基礎設施、觀念文化等之間的張力,顯得更為突出。
汽車是現代工業文明的象征之一。家庭汽車從誕生到普及,是現代技術理性的勝利。如今,汽車制造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汽車的普及率,也是判斷一個社會是否富裕的重要標尺。但擁有汽車,不一定就擁有汽車文明,拿到了駕駛證,也不一定等于就會“駕駛”。構建起與汽車社會相匹配的文明,是一個社會真正步入文明汽車社會的必要一步。
文明首先有賴于規則的涵養,汽車文明也不例外。汽車的普及,重新定義了交通格局與交通規則。但我們現在缺乏的不是交通規則,而是遵守規則的意識。交通事故的發生幾率,擁堵狀況,往往都與對交通規則的遵守程度有直接關聯。一些漠視規則的陋習,客觀上加劇了道路的擁堵和不安全因素,不僅浪費了資源,也提升了路怒癥的爆發幾率。
規則意識之外,還需用來配套的基礎設施供應到位。城市道路規劃的滯后與短視,習慣性建大馬路,而忽視對背街小巷的疏通,路權分配不合理,紅綠燈設置不科學,停車場建設跟不上等等,都影響汽車社會所應有的公共素養的生成與發育。這些年,私人汽車保有量的增速仍在提升,配套基礎設施的欠賬,若不加速還上,汽車社會的“癥候群”必將進一步突顯,社會也將為之付出更高的代價。
當前關于汽車的主流認知,更多停留在工具理性的層面,它被看作身份與財富的象征,代表著一種享有主導力的路權。汽車社會之于多數人還是物化層面的加持,與汽車對應的社會文明認知,仍發育遲緩。近年來,不少國家都開始重新審視汽車社會的利弊,如環境污染、能源、安全等方面。這其實是諸多產業的共有規律,即一個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利弊的顯性化,從行業內部到社會整體,都或多或少會對其進行再反思,要么尋求改善,要么尋求替代品。這樣的反思,顯然還要再多一點,再深一點。
當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得以協調,我們才能真正進入一個擁有汽車文明的汽車社會。而擁有文明的潤滑劑,汽車才能真正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