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證可以異地辦理,是對民生痛點的積極回應。讓每一個公民能夠方便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是政府進行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所在。
來自公安部的消息,今年7月1日起,將在全國各地全面實施身份證異地受理、掛失申報和丟失招領工作。身份證異地丟失,只能回家鄉補辦,將成為歷史。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正式審議通過了《關于建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掛失申報和丟失招領制度的意見》,之后此項工作一直在有序推進。從去年起,吉林、河北、廣東等多個省份就陸續明確,可在本省內異地辦理身份證。與此同時,跨省辦理也逐步推進。據公安部日前披露,截至目前,全國已異地辦理居民身份證668萬張。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民在自己的國家內自由流動、自主擇業早已成為常態。然而,相應的社會管理卻并沒能跟得上社會開放的步伐。多年來,異地丟失身份證只能回家鄉補辦,讓不少人“跑斷腿”,既浪費時間,也浪費金錢。
此番公安部出臺異地辦理“新政”,讓民眾“跑斷腿”的返鄉辦理身份證成為歷史。這無疑是一項得民心、順民意的德政之舉。
這樣的進步并不容易。公民信息的互通建設、相關資料的整合,以及平臺系統的搭建、制證系統的升級改造等等,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對于“人戶分離”的公民而言,不必回到戶籍地而在工作地就近辦理身份證相關事宜,實在是太方便了。一方面,可以免去一趟趟返回戶籍地的奔波與煎熬,省心又省力,也可避免辦證期間因為無證可用帶來的諸多麻煩和不便。
而從社會管理的層面講,這也是一次對社會的松綁。與其還像以往那樣將民眾死死拴在戶籍地,逼著大家回來辦證。還不如接受公民流動的現實,將辦證的現場前移,公民身份證辦理跟著公民走。以便民的管理之策,而達到增進民眾福祉之目的。
讓每一個公民能夠方便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是政府進行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所在。即便工作再繁難,也要勠力推進。
況且,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互聯網大數據正在形塑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中國的人口管理也亟待升級,并讓民眾從中受益。
當然,在具體的身份證異地辦理中,可能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辦理期限能否保證,受理點數量與布局是否合理,以及部分偏僻地區能否順利聯網等等。凡此種種,只要本著服務民眾的初心,并接受公眾監督,相信都會逐步得以破解。